渭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透过暖医故事看全国人文创新医
TUhjnbcbe - 2024/3/24 19:29:00

渭南青年网(编辑姚和平)用爱点亮生命之光——透过“暖医故事”看全国“医院”医院。

“暖医故事”天天讲述,常态化;“人文关怀”正在进行,创新化。11月8日,喜讯传来,医院荣获全国年度“医院”荣誉称号。我省有3医院获此殊荣,渭南市仅此一家。

试看医院,“晒比拼超创级评等”活动有声有色,“目标支持系统”项目有张有弛,“比学赶帮超”“羡慕点赞奋”蔚然成风,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落地有声。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以人文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他们的理念,打造有温度、医院是他们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他们的追求。“服务质量提升月”就此拉开序幕,“暖医故事”在此开始讲述。

1生命与爱的救助

夏收时节,烈日炎炎。周日上午11时30分,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李端正在值班中。

丁零零,电话响起,临渭区站南派出所打来解放路老汽车站对面有一位租住户不省人事,望前去救治。

丁零零,电话又响起,房东打来电话,说的是同一件事,语速快而急切,显得很担心。

按照定位,火速赶到。李端看到,患者正躺在床上,已意识不清。房间狭小,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张床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

听心肺、量血压、查瞳孔。李端初步判断为脑梗。填写救治信息,房东只知道租住户叫徐立锋,民警说此人为“三无”人员,以拾荒为生。

在民警和房东的协助下,徐立锋被抬上救护车。李端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吸氧、舌下含服降压药。

开启绿色通道,进入急救模式。医院下达指令,急诊科全力以赴抢救,所有费用全部免除,医安办想办法完善患者信息。

时间就是生命!输液的同时,李端和助手推着昏迷中的徐立锋去CT室、B超室、心电图室做检查,确诊为脑梗。经过抢救,徐立锋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人苏醒了。

第二天,急诊科例会上,主任高三明发出向徐立锋捐赠衣物的号召,并决定谁当班谁管护。徐立锋生活不能自理,护士为其擦屎尿,医生为其买饭菜。干净的衣服、鞋子拿来了,大家为其换上。

经过多方打听,医安办了解到,徐立锋家住临渭区向阳街道办马沟村,年生,无父母、无妻子、无儿女,年离家出走,再未回过。

在村上的协助下核实了信息,医安办又联合临渭区向阳派出所、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为徐立锋办理身份证、上户口、申请临时救助和“五保”供养,同时积极协调养老事宜。

经过10天救治,徐立锋病情平稳。在李端的陪护下,医安办协同临渭区向阳街道办将其送往颐馨苑老年公寓,叮嘱其按时服药,坚持锻炼。

一个月后,李端来到颐馨苑老年公寓进行回访。此时,徐立锋穿着干净,坐着轮椅在花园散心。看到李端,徐立锋咧嘴一笑:“好人来咧。”

李端问:“知道我是谁?”徐立锋口齿略有不清地说:“知道知道,好医生李大夫,救我命、陪我办身份证、送我到老年公寓的人。”

岁月静好,此刻是如此美好和谐。李端深知,这是爱心的力量,是各方努力,大家齐心协力,让徐立锋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2一元钱里的医患情

7月24日上午,医院门诊三楼心电图室。

过了11时,来做心电图的患者少了起来,主治医师张艳堂站在门口接诊。

“您好,大叔,请把您的申请单拿来。”张艳堂礼貌地说。

穿着朴素干净,看起来60多岁的患者李建国从等待区的凳子上起身走来。张艳堂问其姓名,核对信息无误后告诉其要做的检查,接下来是刷卡扣费。

余额不足!张艳堂微笑着说:“您好!心电图检查需要20元,您的卡上有19元,请您去充费。”

“不对呀,卡里应该有24元。”李建国说。

张艳堂稍加思考,略微停顿了一下说:“您说得对,这里面包括就诊卡押金5元。退卡时会退还给您,但是现在还不能用。”

通过简短的交流,张艳堂了解到,李建国根据所做检查充费多元,B超等检查已经做过,就剩下最后一项心电图。看看时间,已经11时20分,眼看快要下班了,上午做不完,又得等到下午,李建国心里非常着急。

“我再没钱了,想借钱,这里又不认识人,这该怎么办?”李建国焦急万分。

看到李建国急切的样子,张艳堂想帮李建国去充费,可是又不能擅自离岗,这该怎么办?现在都用手机付费,平时兜里都不装现金。“真是1元钱难倒英雄汉!”随手翻着笔记本,“这里夹着1元,太好了!”张艳堂心中一喜。

“大叔,我这里有1元,您拿去充费。”张艳堂笑容灿烂地说。

李建国急匆匆地去充费,张艳堂又忙活了起来,接诊、出报告是她每天不变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是她的态度。

在日常工作中,她不知道为多少患者垫过钱,有几元,也有几十元,她不求归还,只求和谐。她明白,出门在外,谁没有个难处,这点小事,她能帮就帮。

充费回来,李建国高高兴兴地做完心电图检查走了。没想到过了十多分钟,李建国又气喘吁吁地跑了上来,专程来还钱。

“还好,赶在下班前来了。”“我来给你还钱来了。”李建国的话不多,寥寥几句,流露出一个患者的感激之情。小善举、大爱心,“医患一家亲”在这里彰显!

3针线连起你和我

8月5日,天气炎热。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空调转动,清凉舒爽。37病床上,86岁的孙奶奶微闭着眼睛,半躺着输液。

前天,孙奶奶因严重心力衰竭、肝硬化导致低蛋白住院。来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全身重度水肿不能平躺。

“我去取化验单,马上就回来。我妈的针快完了,麻烦您换一下。”孙奶

崔微配好药来到病房,发现地上有一枚纽扣,随手捡了起来。走到孙奶奶身边发现上衣微敞:“奶奶,咱开着空调呢,不敢把衣服敞开,这样肚子容易受凉。”

“好,好,乖女子。”孙奶奶应声说道。

在扣纽扣时,崔微发现,孙奶奶的衣服上少了枚纽扣,原来掉在地上的纽扣是孙奶奶的。

“奶奶,你的第三个纽扣掉了,我给你缝上好不好?”说话中,崔微去护士站取来针线盒,坐在床前开始缝制。

“奶奶,我缝得不好,您别嫌弃。”崔微说。

“不嫌不嫌,我娃缝得啥都好。”孙奶奶看着缝好的扣子,夸奖道,“看我娃手多巧,缝得多好!”

衣服扣好,崔微为孙奶奶进行了翻身按摩,然后再把凉被盖好。孙奶奶不由感叹:“这比亲孙女还亲!”

每天巡视病房七八次,每两个小时帮家属翻身按摩。晚上交班时,担心孙奶奶起夜不便,特意叮嘱夜班护士多留意。崔微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一名责任护士的职责。

慢慢地,孙奶奶的呼吸顺畅了,水肿消除了,生活能自理了。到了第10天,孙奶奶出院了。

出院后的第二天,孙奶奶的儿子、女儿一人抱着一束鲜花直奔消化内科护士站。

“崔微、崔微、崔微人呢?”孙奶奶的儿子急声喊道。

“孙叔,您来了。”护士长昝晓鸽迎了上来,“崔微上塬义诊去了。”

“我是来感谢你们的。”说话中,他把花往昝晓鸽怀中一塞。

交流中,护士长昝晓鸽才弄明白,因为崔微给孙奶奶缝了一枚纽扣,也因为责任护士崔微周到的护理、夜班护士关晓梅贴心的服务赢得孙奶奶一家人的感谢。

“小细节见真情,一枚纽扣情谊长!这些小事,你们比我们这些做儿女的都做得好。”说着,孙奶奶的女儿满眼是泪,感激不尽。

4雨伞下的小故事

8月23日,中午下班时,天突然下起了雨。

医院肿瘤、胸外科,责任护士杨洁透过窗户看了看,心想:“这雨来得真快,说下就下,一会就变成大雨了。天气预报真准!”

从14楼乘坐电梯下到1楼,走到大厅,杨洁看到她负责的患者老王踱来踱去。72岁的老王胃部有肿瘤,已经住院3天了,这次是第三次住院,每次都要化疗。

在住院过程中,杨洁成了老王的熟人。老王和老伴住在渭南城区,儿女在外地工作,杨洁就像女儿一样,协助护理。

工作3年来,杨洁根据患者需求,为他们热饭、剪指甲,陪他们散步、端水、倒水、聊天,进行心理疏导,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

“王叔,您在这儿等我姨呢。”杨洁上前打招呼。

“我是接你姨呢,你看这雨说来就来,还下得这么大,这可咋办呀?”老王显得很着急。

“我姨在哪儿?”杨洁问。

“医院大门口了。她出门时天还没下雨,她没拿伞,我让她到大门口等我。你看这天,说下就下,还下得这么大!”老王连珠炮般地说。

“王叔,咱一块走,我准备回家。”杨洁说。

说话中,老王从杨洁手里接过雨伞撑起,杨洁则搀扶着老王,一老一小如爷孙一般,慢步走出大厅,走向雨中。两个人说着话,笑声打破了雨声。

转过弯,向前走,远远看到老王的老伴站在门亭下,手里提着饭盒,正四处张望。

“看,我姨在那儿。”杨洁指着前方说。

“我看到了。”老王满眼是笑,脚步也快了不少。

“姨,我叔接您来了。”杨洁咧嘴一笑,“王叔,您和我姨打伞回病房,我回去了。”

“雨大,你把伞打上。”老王把伞急切地递过来。

“您和我姨打上,您不能淋雨,不要感冒。我家离得近,就在跟前。我走了,再见!”杨洁摆摆手,转过身,一头扎进雨中。

“你看这娃,不听话。”老王叹了口气。

“我年轻,淋一下没事。”雨中传来杨洁的回音。

一把雨伞,连起了你我他。大雨无情,雨伞有情,雨唰唰地下着,医患情在延续着,温暖了你我他。

5一场有温度的救护

9月12日,星期六。

清晨,医院医院集合,前往华州区未来小学义诊,眼一科护士张芳就在其中。

义诊归来,已是中午1时。张芳抱着义诊箱走到眼科楼门前,看到一位中年妇女蜷缩着躺在路边,四周没有人。

“咋回事?中暑了?”一连串的问题在脑中闪过。“救人要紧!”张芳一路小跑奔了过去。

放下义诊箱,张芳屈膝蹲下:“阿姨,哪儿不舒服?”

妇女捂着腹部,表情显得很痛苦:“我叫车碰了……我骑的电动车……在解放路。”

“肇事者呢?您的家人知道吗?”张芳问。

“车不知道,走了。给娃他爸打过电话,就来。”妇女弱弱地说。

张芳边沟通边进行急救。“外部看起来没有伤,骨头应该也没有问题,不知道脾脏伤了没,应该去外科看看。”

这时,走过来一位年轻男士。张芳大声呼叫:“大哥,帮个忙,给咱去门诊楼推一辆轮椅。”然后取出手机,给外五科医生张轩打电话,“张大夫,这里有一个车祸病人,我马上送过来,就在咱楼下,两分钟到。”

张芳和好心男士一起将妇女扶上轮椅,推到电梯口,然后开启急救专用通道,到达11楼。此时,张轩已站在电梯口接应。

来到医生办公室,张轩查看患者受伤部位,进行叩诊,然后和张芳一起将伤者推到B超室进行进一步检查。

这时,伤者的丈夫赶到。B超显示腹部脏器未见明显异常,无腹、盆腔积液。初步诊断为腹部软组织挫伤,需对症治疗。征求伤者及丈夫意见后在门诊留观,进行消肿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

在门诊将伤者安顿好,看着将液体挂上,张芳这才长出一口气,此时已是下午3时。张芳早上义诊,中午救人,大半天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但张芳是开心的。

等到伤者的丈夫办完手续,张芳这才打招呼与他们告别。“今天多亏你们救助及时,没交钱先看病,还一路绿灯。”伤者的丈夫说。

“谢谢你们,谢谢好人……”目送张芳离去的背影,伤者的丈夫嘴里呢喃着。

6一次洗发一首赞歌

9月17日,太阳很好,天很蓝。

清晨,责任护士孙皎皎如往常一样进行查房,例行晨护。在给青姨整理被褥时,发现青姨的枕头上放着一张报纸和一本杂志,青姨枕在杂志上。

67岁的青姨,名叫张许青,华州区人。前几天,右眼突然睁不开、看不清,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医院,住在眼三科治疗。

青姨被确诊角膜炎,每天需要滴消炎眼药水七八次,也就是每两个小时得滴一次。责任护士孙皎皎主动承担起给青姨滴眼药水的事。这天,是青姨住院的第三天。

“青姨,您咋枕着报纸、杂志?”孙皎皎问。

“头脏了,我怕把枕头弄脏了。”青姨回答。

“您的盆子呢?”孙皎皎想着,等晨护结束,给青姨把头一洗。

“家里有,走得急没拿。这里贵,没舍得买。”青姨不好意思地说。

查房、晨护、扎针、换药,手脚不停,就是一上午。下午2时,孙皎皎和同在一组的护士张珍准备给青姨洗头的事。孙皎皎拿来自己的洗脸盆套上卫生袋,然后到水房将热水和冷水掺好,用手试着正合适。张珍则取来洗发水、洗脸巾。

“青姨,洗头了。”“青姨,水来了。”一进病房,孙皎皎和张珍给青姨打着招呼。

“我来洗,叫我洗。”青姨的老伴急忙起身走上前。

“没事没事,我们来洗。”孙皎皎说。说话中,孙皎皎将水盆放好,将防水的无纺布铺好。张珍和青姨的老伴扶着青姨躺好。

青姨直挺挺地躺着,头绷得紧紧的。孙皎皎轻声低语:“青姨,放松。”

“我怕把床单、褥子弄湿了。”青姨说。

“没事,不怕,下面铺着无纺布,能防水。”孙皎皎说。

孙皎皎像理发馆的师傅一样,一手托着青姨的头,一手洗着。张珍负责挤洗发水,换水。

在水房换水时,有患者看到后感慨地说:“医院还给病人洗头呢。”张珍笑着说:“不管是病人提出的,还是我们看到的,只要能做到,我们就去做。”

两个人齐心协力,很快帮青姨把头发洗干净,然后又用洗脸巾给青姨擦干。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让一丁点水溅到青姨眼睛上。

摸着光滑的、带着清香的头发,青姨的笑从心里往外溢着。青姨的老伴竖起两个大拇指点赞:“我村人说,二院眼科技术好、服务好,这一来,真的是来对了,确实好!”

青姨的病房住着三个人,青姨是中间那张床位。两边的病人你一言我一语赞叹:“这比你娃都对你好!”“这些护士娃好得很!”“这服务,没说的,杠杠的!”

7冬日里的那条毛毯

10月27日,下午6时10分,暮色沉沉,细雨绵绵。

医院门诊三楼,医学美容中心的灯还亮着,主任梅大平如往常一样在加班。这时,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孩子急匆匆走进来。

“大夫,大夫,我娃头磕破了,能不能美容缝合?”母亲急切地问道。

11个月大的女婴正躺在父亲的怀里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花。谁能知道,之前她还坐着婴儿车玩耍,不料车翻人倒磕伤额头,伤口长约5厘米。

此时,医院已下班,医生已回家。治疗要紧,梅大平赶紧拍照给擅长外科整形美容的副主任医师王涛发去,然后急切问道:“娃摔伤了,你现在能来吗?”

正准备吃饭的王涛连忙放下碗看照片,这时电话又响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能来。”

“让文豪来接你。”梅大平接着说。徐文豪,医学美容中心的男护士。

“让文豪准备,我搭车来。”王涛说。

两天前,王涛左脚扭伤,一直带病上班。此时,他一边对妻子说等我回来再吃,一边拄着双拐往外走。

紧急集合,马上准备,立即手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女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护士长李少英哄着女婴:“宝贝乖,不要哭。”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王涛坐在凳子上专心致志地缝合,护士长李少英站在一边取着针、线,配合默契。徐文豪半趴在一米高的手术床上,双手护着女婴的脸,固定着头部,自始至终一个姿势。

约一个半小时,缝合结束,徐文豪将已睡着的女婴抱了出来。梅大平接过女婴,贴心地用早已准备好的小毛毯进行包裹。开着暖风的手术室很暖和,室处有些冷,室内、室外温差大,她怕孩子受凉。

母亲接过女儿,看着缝合细致的伤口,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目光轻移,触及淡紫色的小毛毯,一股暖流在心中滑过。抬头,看到脸上挂着汗珠的徐文豪,再将视线投向拄着双拐的王涛、正在忙碌的李少英,眼眶里泪花闪动。

母亲低头准备将小毛毯打开归还,梅大平笑着说:“不要取,外面冷,将孩子包好。”

轻轻的一句“将孩子包好”,小小的举动“拿来小毛毯”……一个一个微小的细节,触动着母亲的心。除了感动还能再说什么!母亲一时无语。父亲真诚地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8流淌在血液里的爱

10月30日,星期五,医院重症医学科。72岁的老张半靠在病床上,双腿肿胀,坐着气短,不能平卧,食纳差,夜休差。

经诊断,老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重症贫血,急需输血。如果不能及时输血,可能会因冠心病导致呼吸猝停危及生命,情况紧急。

主治医师马俊荣立即填写输血申请单。此时,已是晚上7时30分。输血科,张瑜正在值班。血库,AB型血告急。市中心血站,库存不足。

怎么办?张瑜提出建议,让患者家属献血,通过紧急献血、立即置换的办法解决问题。主治医师马俊荣回应,这种办法行不通,患者子女在外地工作,照顾他的儿媳也是贫血。

这该怎么办?张瑜拿出解决方案:先将血浆输上,我马上想办法,最迟明天中午到位。

血站没有血,血从哪儿来?张瑜正好也是AB型,今年前半年她还献过一次血。数一数,这几年她已经献了四五次。

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张瑜交班后,提着冷链运输血箱直奔市中心广场固定献血点。

挽起袖子,伸出手臂,传递从血管到血管的温暖,守护红色生命线。张瑜明白,献上毫升血可以置换两个单位悬浮红细胞,缓解科室血液紧张的压力,也可以确保患者老张的生命安全。

献完血,张瑜又搭乘出租车,奔向市中心血站发血室。出示身份证、献血证,办理置换手续。

返回输血科,已是11时10分。将血液入库,进行交叉配血实验,通知重症医学科临床护士取血。

整个过程,张瑜默默完成。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知道这是一件小事,就如同帮患者按一下电梯,是举手之劳的事,是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她认为,播洒良善,收获希望,既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宽生命的宽度,让每一天活得更加精彩,让每一件事做得更有意义。

当输血科主任李兰英得知血液紧张问题的解决来自张瑜的献血置换,当即大加赞扬,马医院“目标项目大群”,鼓励更多的人向张瑜学习。

看到此条信息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马俊荣感慨万分:“真的没有想到,血是这样来的!”张瑜却默默地笑了。她认为服务体现在细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就是践行初心使命。

结束语:传递二院好声音,讲好二院好故事,是一种责任,更是担当,是一种传承,也是发扬。感动人心的一个个“暖医故事”、一幕幕暖心瞬间,让人泪目,使人难忘。浓浓的情,满满的爱,如黑暗中的一束亮光,照亮了整个生命,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医德、院风的魅力所在。

掐个时间点,从6月算起,涌现出了一系列暖心故事:有爱心救助的故事、有一元钱的故事、有一枚纽扣的故事,事很小、很不起眼,但很感人。他们像涟漪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影响着周边更多的人去做好事,讲好故事。

自从8月“服务质量提升月”开展以来,每个月评选出“优质服务示范科室”1个、“优质服务标兵”10名。他们是眼一科、心血管内科、外三科,他们是眼一科的杨晓鸽、外五科的宋仲学、检验科的许博,他们是先进、是标杆、是楷模,他们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日行一善难能可贵。他们让病人得到关心、关爱、关怀和实惠,他们将做好人、好事、善人、善事,当成本分主动作为,发自内心成为自觉,融入生活践于行动,深入血液成为常态。他们心中装着病人,一切为了病人,把病人当成亲人,竭力构建“医患一家亲”的和谐,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刚刚获得的全国“医院”是对他们的褒扬,更是对他们的肯定。

来源:渭南日报本报记者张晓玲通讯员叶晓军年12月14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透过暖医故事看全国人文创新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