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蒲城县是爱国将领杨虎城将*的故乡,也是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当年参加永丰战役的所在地,出现过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人物。这医院,在蒲城及周边各县家喻户晓,院长是一位50多岁的退役*人,叫杨引迪,她是中共*员、市人大代表,也是渭南市复员*人的创业标兵。杨引迪同志年从原兰州*区47*退役回乡,二十多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人本色,在蒲城这片热土上,自主创业,艰辛奋斗,在眼科领域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是*府和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是患者心中的一位医术高明品格高尚的眼科专家、光明女神,也是复员*人成功创业、回报社会的典型代表。
投笔从戎,巾帼不让须眉
年,杨引迪同志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平路庙王台村一户农民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勤奋上进,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品学兼优,热爱医学,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年她如愿考入西安医学院医疗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大学五年,她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刻苦学习,苦练医学技能,各学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就在她即将走出医学院校门,踏上漫漫医路,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时刻,她被报纸、电视上报道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战士英勇保国的事迹所感染,作出了一件十分惊人的举动,向兰州*区提交了一份参战请战书,请求参*作战,报效祖国,立时轰动校园,传为美谈,后被载入校史。年7月经兰州*区特批入伍,她如愿以偿来到了云南前线。羸弱瘦小的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投入到伤员救治的工作中,多次主动请缨,穿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上到前沿阵地,为战士送医送药。以强烈的报国情怀,满腔热忱的投入到伤员救护当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同年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举行了特别而庄严的婚礼,爱情之花在火线绽放。当年团*委张怀杰同志的一段战地日记,记录下了这一特别的婚礼:“年11月16日,下午三点钟去麻栗坡一八二团餐馆参加我团排长杨*旗的婚礼,按程序我讲了话:‘今天,在炮火轰鸣的战场上,杨*旗和杨引迪同志结成幸福伴侣,我谨代表团首长、机关和全团指战员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参加他们的婚礼表示诚挚的谢意!战争是一面镜子,各种面目都逃不过这面镜子的照耀,对于爱情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正当社会上某些所谓的时髦女郎诋毁甚至抛弃我们*人的时候,在麻栗坡——这个边陲小镇却发生了大学生*医与猫耳洞排长结合这样伟大的爱情故事,我们对杨引迪同志排除世俗观念勇嫁*人的高尚情操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经历了战争,走过了百米生死线,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因而也更加珍惜美好的爱情。我们相信,杨*旗、杨引迪在战场上生成的爱情之花将常开不败,永不凋零!希望能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爱不受时光的拨弄,尽管红颜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手,爱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她将巍然矗立直到生命的尽头。”杨引迪的事迹被《陕西日报》等媒体予以宣传报道。历时一年的战场洗礼,年6月随部队返回陕西驻地,医院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她深爱自己的专业,勤奋钻研,把专业方向定位在眼科上,利用一切机会,不断进修学习,钻研理论知识、苦练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水平,更好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很快就成为当地颇有名望的眼科专家,成为给广大患者带来光明的使者。
医院,回报家乡为人民
年部队裁*,她所在的部队退伍任务非常艰巨,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部队,按照她的年龄、学历和技术水平,完全可以留在部队继续工作,可当组织找她谈话时,她说;“我是一名*人,一名*员,永远服从*和组织的决定,如果我的退役也能给部队建设做贡献,我没有任何要求”。杨引迪同志服从祖国需要,以副团职身份退役回乡。以她的医术和知名度,医院找一份工作,轻而易举,当时也确医院向她发出了邀请。何去何从,她反复权衡考虑,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有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医院都可以一劳永逸。然而杨引迪考虑更多的是,蒲城是她的家乡,地方医疗条件还相当落后,尤其是群众需要的眼科医生更少,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眼病,往往要去西安、医院求诊,费时费钱,十分不便。自己学习历练多年,拥有一技之长,医院,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也是对家乡父老的回报。在征得家人同意和支持后,她毅然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自主创业谈何容易,筹资金、找院址、盖房子、进设备,千头万绪,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不谙世故的她除了一些医学知识和一点医疗经验,再就是一腔的善良与激情。那些无故寻来的麻烦、那些农民的小心思、那些各种的吃拿卡要......都曾使她几近崩溃。她在无数次的痛苦、失眠中煎熬着、成长着。支撑她最终站立起来,勇敢前行的,除了她那成为名医、服务一方百姓、回馈父老乡亲的信念,更主要的是一个个重见光明的患者那信任和感激的目光,还有那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她不断告诫自己:“战场都去过了,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她硬是以*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毅力和干大事、成大业的坚定信念,四处奔波,多方运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到年,一座具有现代先进诊医院在蒲城落成,杨引迪自任院长。十多年来,医院从小到大,日新月异,从建院初期的8张病床,5名医护人员,到今天的66张病床,78名员工。医院走向了正轨,良性发展。但杨引迪同志并不满足现状,无数次挤出时间自费参加国内外的眼科学术活动,医院学习取经,医院的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医院的技术能紧跟国内领先技术水平,让普通百姓享受到较先进的医疗服务。这些年来,从开始的白内障手术征询患者装不装晶体,到现在的选择单焦晶体还是多焦晶体;从ECCE手术到现在的超声乳化手术;从当初的只有一台简单的手术显微镜到现在的全整套检查诊断、手术治疗、康复等世界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在她的艰苦努力下,现已成为渭南市规模大、科室全、设备先进的一医院。杨引迪同志以她博爱、真诚、严谨、认真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医疗团队。医院成立至今累计接诊患者数十万人次,实施各类眼科手术数万例,为病人解除了病痛,让数以万计的患者重见光明。她用*人的执着、坚毅、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走出了一条退役*人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医院先后被省、市、县残联定为“扶贫助医院”,被省慈善协会定为“万医院”,市、县医保、居保、医院,蒲城县残联眼病医院,先后被评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社保工作先进单位”,“复转*人创业示范单位”等。
扶贫助残做慈善,大爱无疆显仁心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是杨引迪同志做事创业的初衷,也是她一贯坚持的人生信条。在杨引迪同志创业行医的过程中,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年蒲城县上王乡有一聋哑患者刘翠芳,因为聋哑残障,生活一直很困难,但是更让她雪上加霜是眼睛的疾病导致双目失明,她不知道有多少次用开水烫伤了自己,摔倒在村子的路上无法回家,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万念俱灰的她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此时,有人告诉她*人杨引迪回医院,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医院。杨引迪院长在给她完全仔细的检查之后,告诉她的眼睛可以通过手术重见光明。但是经济上的困难还是让她无力承担所需的手术费用,她的女儿流着泪医院。看到这种情景,杨引迪院长告诉她的女儿:“让你母亲住院,我们免费为她做手术”!第二天就为她施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当杨引迪院长为患者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谢之情的患者紧紧抱住杨引迪院长,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像这样的故事,不计其数,每一次都让人难以抑制激动的泪水,也是这样的故事激励着杨引迪在创业的路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年蒲城县三合乡一位农民方伍有,年近60岁,多年在外漂泊,家境贫寒,14岁时失去双亲,30多年在外流浪,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三年前,方伍有突然觉得眼睛看不清东西,无钱医治,导致双目失明,无奈之下回到家乡。被村上好心人领到医院诊治,杨院长了解到情况后,在方伍有既没户口,又没合疗的情况下,决定免费为他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手术顺利成功,病人重见光明,激动得作揖感谢。
年5月,医院送光明医疗队在原仁原东村开展防盲治盲公益活动。检查中发现一名五保户任公振,无儿无女,家庭特别贫困,该人双眼并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工作人员把情况用手机向杨院长做了汇报。杨院长当即决定,五保户的手术我们免费做。医院,杨引迪亲自主刀手术,让他恢复光明,老人感动地说:“我能看见东西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并不少见,特别是眼睛失明更失去了脱贫致富能力,医疗扶贫解群众之急,也是杨引迪当仁不让的义务。
年,医院承担了蒲城县*府国家残联首批“白内障无障碍县”的工作任务,奋战3年,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年9月承担陕西省残联“彭年光明行动”定点启动工作,10天共计完成例免费白内障手术。-年全面完成了“彭年光明行动”的工作任务,承担全市11个县市残障群众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万元。医院每年对贫困群众减免手术住院费用都在70多万元。杨引迪经常说:“医院当企业做,医院当公益做、当慈善干”。杨引迪以自己的奉献和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誉,上百面锦旗、奖牌和证书就是最好的诠释。她个人先后被渭南市委、市*府评为“优秀退伍*人创业标兵”,被省委省*府表彰为“优秀复员退伍*人”,被市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年荣获“十佳院长提名称号”奖。
帮助退役*人,诠释战友情深
多年来,杨引迪同志一直不忘自己曾经是一名扛过枪打过仗的*人。她亲眼目睹过战友们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踊跃上阵,勇敢杀敌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壮举,因此,她对部队、对战友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她为自己曾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自豪,也永远把自己定格在*人的行列里。从前线回来的部分战友,因种种原因找不到工作,家境贫困,她怀着对战友的一份挚爱深情,无数次解囊相助。参战老兵李广治退役后被安置在一家工厂上班,可是没几年工厂就倒闭了,李广治成了一名下岗职工,不得不回到老家去种地。当时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没有一点积蓄。由于多年不在家,用于种地的基本农具也没有。一贫如洗的他立即失去了生存基础,走上了上访之路。杨引迪同志得知情况后,立即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安家、购买生产用具,资助孩子上学,让他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从此不再去上访。现在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几十年来,凡家庭困难的战友孩子考上大学,杨引迪同志都会慷慨解囊,出资助学;战友生病需要住院,杨引迪同志就主动为医院和专家,帮助他们就医;凡医院看病,杨引迪同志都会为他们减免手术费用,给予特殊照顾;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杨引迪同志先后安医院干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医院招聘人员时,她也一直坚持*员优先、退役*人优先的原则;在就医过程中,她也坚持“*人优先”。她的这份*人情结为广大退役*人树立了典范,为弘扬我*的光荣传统,宣传我*的使命担当都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在举国学习老英雄张富清的日子里,作为生活创业在英雄当年战斗过的这方热土的一名退役*人,杨引迪同志深感光荣。当年服从国家大局,立足家乡,自主创业,回报社会,今后更要以老英雄、老前辈为榜样,秉承*人的执著和奉献,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自己的医技和仁爱散发光和热,给更多的父老乡亲送去光明和福祉。正如医院誓言中所言:“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道主义服务,我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我的职业,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健康,我将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务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