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夏莲
近日,国家统计局渭南调查队统计数据出炉:全市年夏粮总产量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夏粮实现十八连丰。
丰收总是令人雀跃,而今年夏粮丰收格外令人振奋。去年,我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淋天气,多万亩农田内涝积水,秋播严重滞后,冬小麦苗情弱、管理难,年的夏收面临严峻考验。面对挑战,我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治责任,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县镇村齐抓共管、兴利除弊,多措并举、促弱转壮。半年多来,许多农民、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奔忙在乡间田野,付出了无数辛劳和努力,终于迎来了夏粮丰收的大好局面。
落实责任稳面积
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地里的活也干不动了,今年年初,将家里的5亩核桃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雷丙桂后,徐长命终于下定决心和嫁到外省的女儿一起生活。
在澄城县韦庄镇西白村,像徐长命一样将果园流转出去的还不少,雷丙桂一人就接手了多亩失管果园。“村里不少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了,很多果园没人管,荒废了怪可惜的,我就把这些果园流转过来,种上小麦和玉米,也算是为国家粮食安全作点贡献吧。”雷丙桂告诉记者,今年收成还不错,旱地小麦平均亩产斤,水地亩产斤到1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不仅是硬任务,也是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去年秋冬季,受秋淋天气影响,部分地块无法及时耕种。为此,我市落实“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同时采取失管果园还田、整治撂荒地、创新飞播技术等多项举措保障粮食播种面积。
我市全面落实**同责,起草印发了《渭南市人民*府关于切实做好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市*府分管领导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年粮食大豆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目标责任书,确保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到户、到田。与此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切实做好农业生产救灾、秋播春管春耕工作。对因秋淋积水无法播种的农田面积,利用渭北五县预留的春播玉米田块,补种小麦15万亩;对人力及机械无法播种的田块,创新实施小麦抗湿抗渍无人机飞播,全市飞播小麦6万亩;引导占用耕地的苗圃、草坪、失管果园万余亩还田种粮,推动季节性撂荒地亩全部恢复种植……逐级夯实责任,全面提高了复种指数,保障了粮食播种面积,为夏粮丰收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深入一线优服务
薛韦婷从来没这么忙过,从去年秋收到今年夏收,一周总有三五天泡在地里。薛韦婷是蒲城县农技中心的农艺师,从帮助农民排水抢种,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到调查苗情,对不同地块进行测产,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渭南遭遇强秋淋天气,作为全市小麦播种面积最大、田地情况最复杂的县,蒲城县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往年11月初小麦就播完了,去年一直播到12月。种得迟,小麦苗情不好,作为农技人员,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比农民还着急。”薛韦婷说,为了促弱转壮,省市县三级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驻镇包村,深入田间地头抓春管。
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等管理的关键时期,薛韦婷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天天往包联的龙池镇东社村跑。在群里发信息,组织培训会,发传单,到田间地头宣传……薛韦婷尽力将技术要点告知每一个种粮户。
薛韦婷的故事是广大农技人员的一个缩影。去年秋季以来,为应对晚播弱苗面积大的严峻挑战,我市成立了抗灾强管、科技壮苗2个专项行动工作指导组,率先在全省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三贴近”技术服务大比武活动,一对一、手把手为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排忧解难。同时,按照全省“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总体部署,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每县确定1名市局领导、2名市级农技专家和2名县级技术人员驻镇包村、巡回指导,落实包镇进村促春管干部人,召开春管培训会场次,指导服务群众1.74万人次。
富平县到贤镇坡头村,多种机械在麦田里开展联合作业。(资料图片)记者*骁摄
科技支撑促增产
6月7日,大荔县官池镇东阳村的河滩地里,收割机隆隆作响,金色的麦粒从仓门倾泻而下,村*总支书记李东民站在地头笑得合不拢嘴。半年前,这样的丰收景象,李东民想都不敢想。
去年,受秋淋天气影响,渭河暴涨,位于村南的河滩地也成了一片汪洋。“一人多高的玉米都看不见了,水有两米深,急得我满嘴泡。”李东民说,后来大家开沟挖渠把水排出去了,但是地里泥泞,下不去脚,机械更是进不去,“眼看着要错过播种期了,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多亏了飞播技术,才及时把麦种进了地里。”
李东民所说的飞播技术,是我市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针对渭河淹没滩区退水后人力及机械无法播种的田地创新出来的新技术。去年,利用这项技术,大荔县农业部门从10月27日开始,对2万亩河滩地实施小麦抗湿抗渍无人机飞播,保证了小麦出苗率,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过去我们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是靠科技种田。”李东民笑着告诉记者,在田间管理中,他们严格按照农技人员指导,冬季趁雪施肥,返青拔节期采用两肥两水两连促技术,在小麦的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通过抗灾强管、促弱转壮、科技壮苗,这才有了今天的丰收景象。
在渭南,科技种田已经成为稳定粮食生产的“金钥匙”。去年以来,针对秋淋天气影响,我市推行“科学选用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适当增加底肥、以肥补晚”的“四补一促”晚播技术,奠定了小麦丰产基础。同时,开展“镇压防冻”“趁墒追肥”行动,推广“少灌轻追、以磷促根”,抓好“两肥两水”,全力促弱转壮。去年秋季以来,全市先后97次派出技术指导组共人,解决问题个。与此同时,全市建成小麦宽幅沟播核心示范田26.8万亩,辐射带动万亩小麦提升播种质量。
齐抓共管保丰收
大荔县官池镇东阳村夏粮喜获丰收,不仅依靠科学技术,也依靠好*策的扶持。村民雷建钢家里有8亩河滩地,原本打算弃耕了,“往年一亩地就播二三十斤种子,飞播每亩要播七八十斤,这成本一下就上来了,再说这飞播技术也不知道能不能行,要是打不下粮食,不是白忙活吗?”当时村里有疑虑的不止雷建钢一个。为了打消农民顾虑,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大荔县利用专项救灾资金对小麦飞播进行了补助,每亩补贴50斤小麦种子,同时免费飞播。农民的顾虑打消了,3亩河滩地如期种上了小麦。
据悉,去年以来,渭南统筹使用中央和省级资金5.5亿元用于抗灾强管、促弱转壮,其中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2亿元,产业扶持资金4.3亿元;为了强化资金使用指导和监管,还制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使用的意见》,督促各相关县(市、区)统筹下拨尚未使用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集中用于晚播小麦追肥灌水补贴。
除资金支持外,我市还统筹聚合各部门力量,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协调气象、应急等部门有效开展气象灾害信息监测,发布防御措施,全力降低灾害损失;会同银保监、财*等部门引导保险公司转变服务方式,变被动理赔为主动防灾;督促各级农业部门扎实开展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监测和大田普查,抓好应急防治;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技术推广应用。
粮食稳,民心安。我市夏粮丰收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秋粮也丰收在望。眼下,广袤的秦东大地上,大片的玉米在微风中摇曳成绿浪,勤劳智慧的秦东儿女正在织就另一幅壮美的丰收图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