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史上,函谷关和潼关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都是通往关中地区的必经之路。
那这两个关是同一座关隘吗?关中又如何得名呢?
1、关中之名的来源其实有很多种:
关中《史记》中这样描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汧是渭水,雍是雍山,河是黄河,华是华山。
西晋时期,潘安认为: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东晋时期,徐广认为:关中“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位于四关之中,因此得名。而至唐代,则有“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的说法。而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不管怎样,“关中”的关与函谷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函谷关与崤山并称,崤山是秦岭山脉的东段,也位于灵宝市内。
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和崤山在古代合称崤函之塞,是这里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秦伐六国还是六国联合攻秦,函谷关之战都在所难免。
至汉朝,天下一统,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阳的新安县,如此以来,扩大了关中的领地,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也大大降低了。
函谷关有二因此,函谷关其实有两座,一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灵宝,另一座则在汉武帝之后的河南新安。
秦汉时期,以函谷关为界,东为“关东”,西为“关西”。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3、潼关
潼关之名初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这一战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潼关的建立在东汉末的建安元年(公元年)。
曹操究其建立的原因当是新的函谷关以不具有最初的战略价值,而旧的函谷关已经废弃。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这里是关中平原的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潼关与最早的函谷关之间有里,古称“函谷道”,其东端是函谷关,西端便是潼关。
自潼关建立之日,便因其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取代函谷关成为了关中的门户,直至解放前。
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4、那秦人最初为何设立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函谷关和潼关虽然同样地势险要,但对于秦国来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秦国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攻势。
秦出函谷关一统天下而潼关则不同,位置更靠西,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守势。
自关中平定天下,出函谷关则可以与天下群雄争锋。
而当天下一统,潼关便是关中帝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