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博物馆--一座展馆一部史诗
潼关博物馆位于潼关古城东山景区内,总体建筑面积平方米,其建筑风貌复原了明清时期潼关古城的山河一览楼。整栋城楼共有四层,分别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社情民俗、经济发展等方面,点面结合、由表及里地向人们展示了潼关的山水自然之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站在三、四层观光平台上能够一览整个景区的全貌,领略三河交汇的壮美,极目远眺尽收黄河金三角的美丽景色。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正在建设中的老潼关古城
潼关隶属陕西省渭南市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此大战,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为了再现当年古潼关风貌,投巨资在原老城基础上恢复重建。它的开发建设也将承载起无数潼关人的梦想,必将进一步激活古城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彰显英雄本色,重振古关雄风,使之成为覆盖秦晋豫三省、辐射全国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景区,以“关隘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形成“三条轴线八大文化处区”,拥有黄河文化区、关隘文化区、古城民居遗迹区、女娲文化区、黄金小镇、民俗商业街区、战争文化区、温泉养生度假区等八大大主题文化区,核心开发产品涉及古城遗迹、遗址保护开发,旅游配套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将在景区内部分再现著名的潼关八景的壮观景象。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潼关风陵渡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风陵渡”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女娲的陵墓葬在这里,女娲姓风,故称风陵。二是传说轩辕黄帝和蚩尤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场大战。蚩尤作大雾,将士迷失四方,黄帝贤臣风后献上指南车,摆脱困境。唐代的圣历元年(公元元)曾在此设关,又称风陵津。津即渡口,现今人们称它为“风陵渡”。清人曾作诗:“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形象地描绘了风陵渡的地理要塞和风情。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千年古渡,历史上一直用来摆船渡河。秦晋两省的客渡、货渡曾经云集这里,占满了河道,大量的贩夫走卒聚集在此。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似乎看到了赶路的书生、放逐的官吏、逃难的百姓,磕磕绊绊,不绝如蚁地登上了风陵渡南来北往的客船。当然,还有士兵和将军,帝王与后妃,叛逃者以及反叛者在此间游移摆动;货船上的盐、棉、粮、布及煤是商人们交流沟通的特殊语言……如同天平,风陵渡是肩挑两省,力压千钧的支点。
潼关古城
行走在黄河岸边,我觉得历经风霜雨雪的千年古渡似乎被时间的风吹散了,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只能从人们的回忆中,从河边的老船上,去寻找繁华的河上交通的昔日风光。现今这里改做“黄河风景区”,北边是黄河湿地。每逢节假日,周边省、市的游客常来这里休闲度假。目睹渭河、黄河交汇的奇观,或坐上快艇欣赏沿岸的风光,踩踩黄河湿地的淤泥……玩累了,到水上餐厅,喝着鲜美的鲶鱼汤,品尝具有潼关风味的小吃。想着已经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争鸣。
潼关古城
潼关保卫战
潼关,处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八年抗战期间,潼关始终处于战争的最前沿。飞机轰炸、炮击、渡河与反渡河等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年11月8日,日军攻破了太原城的东、北两面城墙,蜂拥而入,太原陷落。此前一天,日军开始轰炸潼关,炮声在潼关的上空,一直响到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止,几乎整整8年。年3月7日,刚刚占据山西风陵渡的日军,突然从黄河北岸向潼关凤凰山陇海铁路桥进行炮击,猝不及防之下,潼关车站的客货车被击中,民房倒塌,民众出逃。驻守华阴的陆军四十六军,在军长樊崧甫的率领下驰援潼关,潼关县城北的黄河沿线,一道道防御工事开始构筑。但是,此时潼关驻军缺乏炮兵部队,只能被动防御。危急之中,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再三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派炮兵部队防守潼关。潼关保卫战打响!从年11月7日,第一次被轰炸到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潼关顶住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轰炸,成了日寇无法逾越的雄关!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三月二十二日,击毁日军炮兵观测台,1枚大炮被毁。同年九月一日,占据风陵渡的日本侵略军余人,在拂晓架小船20余只向南偷渡,被南岸驻军截击而遁。如此出击、固守,加上抗日游击队的力量不断壮大,致日本侵略军的阴谋未能得逞。只是望河兴叹,无奈向南岸无辜群众狂轰滥炸。8年内,日本侵略军向南岸城乡发炮1.76万多发,居民房屋和建筑物被毁十之七八,死伤群众不详,损失财物合计约16.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