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年一年),字平仲,汉族,华洲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凖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寇相学问很好,曾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的小官。寇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贫寒,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凖的学习。少年时的寇凖,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得许多知识和道理。尤其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这为他以后人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年),19岁的寇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次年又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官。寇凖官运亨通并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他刚正廉明不畏权贵。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的忠诚与智谋。
例如,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情节严重的王淮,牟取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杖责,不久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愤愤不平。淳化二年(年)春天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凖则借用当时十分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宋太宗听后,生气地转人禁中,但又觉得寇凖的话必有根据,就召问寇凖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凖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当王沔等人上殿后,寇凖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说了一遍,然后看了王沔一眼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宋太宗当即责问王沔。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从此寇凖更加受到太宗的赏识,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
这之后,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由于受张逊诬陷,寇凖被贬至青州。但这时宋太宗已离不开寇凖了,寇凖去青州后,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年)又加给事中。
至道元年(年)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这位年富力强的皇帝早在上台前就很赏识寇凖的慷慨大节和超人的胆识与才华,唯一不感兴趣的就是寇凖的刚直脾气。权衡再三后,真宗皇帝还是任用了寇凖为宰相。被一贬再贬的寇凖这一次终于登上了仕途官场的峰巅,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公元年,北方辽军大举南侵,一天之内竟有5次告急文书飞至朝廷。真宗皇帝大为震惊,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开封城内风声鹤唳。危急关头,皇帝身旁一帮投降派主张向南京逃跑,寇凖则大义凛然地主张抗辽,理直言正,说得满朝文武无敢言退。
宋军在寇凖的指挥下,接连获胜。在澶州前线,胆小的真宗就是不敢过黄河。寇凖又极力争辩,把犹豫不决的真宗带到了黄河北岸。在两军对峙的战场,真宗皇帝如从天而降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宋军官兵远远望见黄龙御旗,顿时欢呼声回荡在数十里之外,辽军闻风丧胆,不可成列。寇凖指挥宋军乘势穷追,辽军仓皇逃窜,主帅中箭身亡,官兵大多被俘。大捷之后,宋辽息兵,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曾主张逃跑的大臣嫉恨寇凖的功绩,又担心寇凖来问罪,于是勾结起来陷害寇凖,向真宗进谗言说:“历来的战争就像赌博一样,赌博者输急了,就把全部钱物作为赌注。寇凖奉陛下亲征,实际上是把陛下作为赌注。万一仗打败了,寇凖孤注一掷的就是陛下,到那时,陛下还有性命吗?”真宗听了小人的谗言,罢免了寇凖的宰相,将其贬为陕州知州。
寇凖晚年再次被召回朝担任宰相。天禧四年(年)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来又被贬到雷州。天圣元年(年),寇凖死于雷州,终年62岁。
寇凖的墓在陕西渭南市,占地3亩,四周植有苍松翠柏。墓地北门的楹联上写着“澶渊会盟彰忠肝裂胆,宰相无第见亮节高风”,寇凖的千秋功绩、清廉风骨真是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