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3月25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我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被纳入都市圈建设范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基础上,渭南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西安都市圈建设对渭南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意义,渭南应该如何融入西安都市圈?对此,记者采访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区域合作中心主任王斌,渭南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王俊。
渭南加入西安都市圈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目前都市圈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西安都市圈在范围、总体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涵盖渭南。
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约为2.06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了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都市圈核心区,主要包括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市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规划范围;“两轴”是指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大通道和西延高速铁路、包茂高速公路大通道,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多组团”指我省将打造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等功能组团。
在王斌看来,西安都市圈对渭南来说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提升我市基础设施水平,构建域内域外、城乡一体的综合性流通通道。二是有助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三是有助于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级,培育多点支撑、错位互补的新增长极。四是有助增强民生福祉,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服务,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规划》的出台实施也给渭南带来诸多利好。”张王俊认为,《规划》提出高水平推进西安丝路科创中心建设,布局大型综合性陕西实验室体系,确保在原始创新突破方面保持优势,并且在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着眼于构建区域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利于渭南整合圈内科技资源,激发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加速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畅通,全面提升渭南中心城区要素汇聚能力、产城融合水平、辐射带动效应,助力渭南更好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配套产业。
西渭融合成效明显
渭南紧邻西安,在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西安都市圈之前,西渭融合是两市协同发展的主要理念。早在年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西渭融合概念,安排了“推进西渭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随后出台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支持西渭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西安、渭南两市秉承共赢精神,密切政策协调,稳步有序推进融合工作,西渭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融合观念深入人心。两地先后签署了《西渭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富阎产业合作园区框架协议》《西渭融合重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加快推进西渭融合发展规划建设西渭东区的合作协议》,有着一以贯之抓下去的共同意愿。我市各行各业也保持着对西渭融合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