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
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这首诗是陆游71岁时于山阴所作。陆游的一生,忧国忧民,反对女真贵族的民族压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奋斗不息,因而屡遭只求偏安的南宋小朝延的贬础。在他晚年的最后20年中,基本上是被迫在山阴故居度过的。但是他报国的壮志始终不渝。这首诗就是诗人以咏杜甫来明已志的抒怀之作。
诗人以奔放不羁的笔调,首先勾勒出杜审言和杜甫祖孙二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开头两句,从杜审言年少豪放,写到病将死时的表现:他对前去间候的诗人宋之问等说:“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新唐书·杜审言传》)竞轻蔑地直呼大自然为小儿!这充分表现出他的一生狂放不羁的气概。
“一门”二句是说审言的脾气传给了孙子杜甫。杜甫曾在成都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供职,结庐于浣花里,“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猬荡,无拘检”。即使严武去拜访他,也“有时不冠”。有一次曾酒醉卧在严武的床上,眼瞪严武,直呼其父名道:“严挺之乃有此儿!”可谓傲慢之极!诗人将这些“诗外之事,尽入诗中”,“看似奔放,实则谨严”,不仅传神地揭示出杜氏家传的坦荡不羁的风貌,而且为全诗创造了杜甫气宇非凡的气氛。
以上四句诗,主要是以典型的事例来刻画杜甫的形象,从侧面描述杜甫的气度。接着,诗人从正面议论杜甫的胸襟、才华和遭遇:“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看渠”二句是极赞杜甫胸次的恢宏和痛惜其匡济之才的不得施展。
杜甫曾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希望朝廷能消除地方割据势力和种种弊政。然而政局日趋昏暗,“开元全盛日”已一去不复返了。杜甫困顿穷愁,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丝毫不能施展。这两句诗就是以“千万不一施”的现实与“隘宇宙”的“胸次”作对比,为其“壮志未酬”而深深地惋惜、慨叹。
“空回”二句是盛赞杜诗的高度成就。杜甫满腔的壮志宏图无从展示,便徒将英雄气概倾注于“笔墨”之中。这正是陆游所说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激于不能自已,故其诗为百代法”(《渭南文集·澹斋居士诗序》)。杜诗继承了《诗经》言志的优良传统,其境界之宏伟高远,决非一般的唐诗可比。这二句是对杜诗深广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成就,作了最集中的概括。
最后四句诗,诗人通过假设来进一步称赞杜甫的政治才干,感慨于后世对杜甫评价的失偏。“向令”二句,是说杜甫假使生能逢时,当时的帝王能复兴唐太宗的事业,那末必然也能像唐太宗重用马周那样受到选拔了。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马周传》所载,马周条陈政事得失,皆合旨意,且“马周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陆游以马周设喻,可见其对杜甫政治才干之推崇。难道可仅仅把杜甫作为诗人看待吗!“后世”二句正是在上面赞颂了杜甫的气度、怀抱、才干和诗作以后,很自然地提出了对后人评价杜甫的异议。这带有总结全诗的意味。
赵翼说:“放翁古今体诗,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瓯北诗话》这一结句,一方面让读者重新联系、回味前面的诗句,使读者得出杜甫不但是诗人,而且更是具有宏伟抱负的爱国志士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可使读者进一步思索:这里引起诗人“空嗟咨”的更深原因究竟何在?为何如此推崇杜甫并为之鸣不平?
人们当然会联想到陆游和杜甫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的志趣、情操、才学和遭遇也颇相似,所谓“其出处大致,存心积虑,旷世相符”。同杜甫一样,陆游也是壮志难酬,才被迫“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作诗人”,杨大鹤也说:“论其世,知其人,考其志,以放翁为诗人可乎?”是的,陆游岂仅是诗人,当更是一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大量的雄伟诗篇是反对民族压迫的宜言书,是对投降派的挑战书,是进行爱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而决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
正因为陆游和杜甫炽烈深沉的爱国情怀息息相通,又都视诗为人格的艺术体现,所以在这一首诗中,既咏叹杜甫雄才的被埋没,也抒发了诗人自己受压抑的难平之气,体现了诗人空有壮怀激烈而报国无门之悲愤。因此,这一首诗即事事在咏杜甫,同时又时时在抒己怀、明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