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被嫌弃的杜甫的一生我好难,求抱抱
TUhjnbcbe - 2024/8/6 0:35:00

曾有人问,为何李白比杜甫大许多,可人们总习惯称后者为“老杜”,却很少叫前者“老李”?网友答:“因为杜甫从未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千百年来,“诗圣”杜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三个字形容那便是“非常惨”。回望杜甫一生,他仿佛总是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挣扎。

他一生赤诚,忧国忧民,始终渴望与所有人同甘共苦,可现实却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你走吧,大唐真的不需要你。

公元年前后,刚刚20岁的杜甫正式开始了自己游历中华大地的行程。

此后几十年中,他看过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观过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叹过天水边陲的广袤无垠,感过湘州青山的巍然屹立……

山河秀丽,杜甫一路前行一路诗,只是沿途的风景再美,最让他惦念的,始终是都城的万家灯火。

决心去长安之前,他一人走过许多路,却从未觉得孤独;

决心去长安之后,他见过亦识得了许多人,却仍感满心寂寥。

半生飘零,杜甫用尽所有力气在心中描绘唐帝国的浩浩殿堂,最后穷其一生才发现,自己其实从未到过那里。

若没有去长安,杜甫此生都会是一位放浪形骸的轻狂少年。

翻开老杜家的族谱,人们不用刻意寻找,便能在上面瞧见满满的丰功伟绩。

打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杜氏一族便在前朝身居要职。据史书记载,杜甫的远祖不是名将便是大夫,近亲不是员外便是学士,最差也都混上了县令。

“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这地位“比天还要高上五尺”的城南两家,其中便包括了杜甫一族。

成长在这么一个“上天了”的名门望族之中,杜甫从小便不知愁为何物。

在别的孩子都忙着读书学习,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靠知识改变命运时,杜甫小朋友爱上了公孙大娘的少数民族舞蹈。为了一睹偶像舞姿,男孩每日从城西跑到城东,手里攥着票子,兜里揣着瓜子,翘着二郎腿坐在台下,一看就是整整一天。

读书习字?他才不想呢!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选节)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公孙大娘舞剑

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在外地当差,所以杜甫自幼便跟着姑母到了洛阳生活。小姑是个贤惠人,对着外人没脾气,对着家中的侄子更是百依百顺,如此杜甫便彻底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潇洒日子。

在长辈的溺爱中,杜甫没羞没臊地长到了18岁。眼看着周遭同龄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唯独剩下杜甫还在忙着摘梨摸枣,逮鸟捕鱼,杜甫他老爹坐不住了,赶忙写信说道:

“儿啊,你也老大不小了,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马上就是公务员考试了,你赶紧准备一下!”

看着父亲写来的家书,杜甫的心中很是郁闷,这么多年自由自在的日子,难道真的就要到此结束了吗?那一晚,少年躺在床上想了许久,终于在天亮时分下了决心。

清晨,姑母像往常一样去叫杜甫起床,只是这一天回应她的,只有一张放于茶几上的字条:

“我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因为不想被父亲口中稳定的工作禁锢,杜甫离家出走了,这一走便是整整十年。

摆脱了家族的束缚,杜甫一路都高兴得像脱缰的野马。喝酒、看景、交朋友,骑上他心爱的小摩托,少年跑得一路闪电带火花。

然而玩归玩,杜甫却始终没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旅行博主的光荣使命。只是自己玩爽了不行,他还要带着粉丝去见见世界。那段时间杜甫开始频繁地发朋友圈。

漫步苏州,他泛舟水上,配文“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游历吴越,他拜访古迹,配文“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行至河北,他动如脱兔,配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行走于河山大好间,杜甫前前后后发了几十条朋友圈,然而给他评论点赞的却始终只有好友不见亲人,杜甫知道这一次家人是真的生气了。

仔细想来,自己离家也有5年之久了,也该挑个时间回乡看看了。

公元年,杜甫24岁,在自己徒步游祖国的计划中,他加上了家乡河南巩县一站。返乡的途中,杜甫路过长安,为了凑热闹他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科举考试。

没上过补习班,也没正经念过书,裸考的杜甫毫无意外地落榜了,但他并不在乎,因为在他的心中自己始终是那个被神选中的孩子:

《壮游》(选节)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家公子有学问,只是十四五岁便可出入翰墨之场。7岁能吟诗,9岁便佳作不断,如此天赋异禀,一次名落孙山根本不是事儿,问题不大!

落第之事丝毫没能影响杜甫看世界的心情,与家人短暂相聚后,他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立于泰山之巅,杜甫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一年,山顶的劲风与浮云都听见了少年的豪言壮语,只是他们不曾知道,那也将是杜甫最后的美好岁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于杜甫来说,“长大”是一瞬间的事情。

公元年,杜甫已至而立之年,但仍每日只想吃喝玩乐。父亲去世之后,杜氏一族在当地的势力被迅速削弱,仅仅只是3年时间,从前“去天五尺”的显赫门楣便已日薄西山。

家族日渐衰败,从前所谓交好的亲朋友人一夜便没了踪迹。人走茶凉,而此时做了几十年“熊孩子”的杜甫,才真正懂得了父亲当初执意要求自己走仕途的原因。

那一日杜甫跪坐在祠堂之中,盯着满堂的祖宗牌位,思考了良久,最终决定去长安,考科举。

决心“安漂”那一年,杜甫33岁。和其他优秀应届毕业生相比,他一不占年龄优势,二没有后台支持,唯一能平步青云的机会,便是参加制举。

不同于科举,该制度是朝廷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皇帝亲自参与人员选拔,无论年纪背景,只看品行文采。

得此消息,杜甫一路飞奔到了长安,考场之上,他洋洋洒洒写下千字长文,内容之丰富,措辞之华丽,惹得阅卷老师满心欢喜。

然而,旁人再高兴也是徒劳,最终还是要制定录取分数线的宰相李林甫拍板才算数,但杜甫倒霉,就倒霉在这李林甫身上了。

李林甫画像

当时的李林甫是朝中有名的“奸相”,不仅心眼坏,连文化水平也是盲流子级别。在制举考试的最终审核中,他拿着全国十强的考卷看了半天,两眼一翻说道:

“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看不懂。”

因为不想让民间选来的人才分散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李林甫以一句“野无遗珠”回禀皇上,终是让所有参加制举的考生都落了榜。

佞臣当道,旁人对此结果虽诸多不满,但也终究只能接受。可杜家公子是什么人?论根红苗正他说第二,谁敢认第一?

公布成绩那日,杜甫满心郁闷。但仅是短暂沉寂过后,他便又下定决心:

“泱泱大国怎能任小人只手遮天?老子偏不信邪!”

常规方法走仕途无望,杜甫便只能走特殊通道了。怀揣着满肚子的抱负,杜甫前前后后写了数十篇自荐信,每每见到朝中高官他便要上前问一句:

“领导,看片(文)吗?”

彼时的杜甫虽然文采斐然,但在随手扔块板砖都能砸到3个诗人的长安城内,他仍是无名之辈。再加上比起李白、王维等“咏唐派”诗人,杜甫时常批判腐败、裙带,作品中总是透着浓浓的反盛唐之意,因此高官们每每读起他的作品都倍感不悦:

“怎么你到哪,哪就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大唐盛世,人才济济,茫茫人海中杜甫拿着“爱(朝廷)的号码牌”寻寻觅觅,终未能等到一个入朝为官的机会。

时光一晃,6载春冬过去了。

某日,杜甫像往常一样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找高官面试。对方赏识他的文笔,将他推荐给了皇上唐玄宗。

当时玄宗正预备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瞅准时机,闭关在家吭哧吭哧写了小半个月,倾注半生所学终于写出了“三大礼赋”并成功进献。

在几篇文中,杜甫由衷歌颂皇帝的英明与伟大,真情实感到令唐玄宗高兴得猛拍大腿。

“这人太有才了,赶紧赶紧,召进宫来让朕瞧瞧!!”

得到了皇帝的应允,杜甫连夜收拾行囊准备到皇宫参加入职考试,结果没成想这宫门还没见到,便被告知不用考试了回家等消息便可以了。杜甫不解,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次的主考官是李林甫!

“怎么是他?怎么老是他?!!”

就这样,好不容易得到机会的杜甫再一次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回到家中他失眠了,望着天空,偶尔会有云层飘过遮住皓月的光亮,杜甫觉得那忽明忽暗的样子像极了自己目前的人生。

一阵寒风吹过,年少时立下的豪言壮志仍在耳畔,只是这一次杜甫却不敢再去念了。

44岁那年,杜甫接到了朝廷送来的录取通知书。原来当年李林甫虽没有给他参加面试的机会,但还是将其档案放进了大唐人才储备库,如今地方缺个办公室副主任,朝廷想让他去试试。

机会摆在面前,可杜甫却一口便回绝了领导的安排:“这可是朝廷最小的官啊,我不干!”

杜甫的态度很强硬,但朝廷却没有太在意,第二年又给他分了一个仪仗部队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虽然听起来不太体面,但好歹等级比之前的高了一品。想了几天,杜甫终究还是答应了朝廷的指令。

《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在长安“漂”了十年,杜甫终是只得了个“八品从下”的闲官虚职,若按照他偶像李太白的性格,碰到这种情况早就大手一挥从此别过,但偏偏杜甫是个认死理的人。

“既然长安还需我,那我便留下吧。回家的事儿,就暂且不说了吧。”

几代忠人,热血难凉,杜氏家族刻在骨血中的赤诚与忠义,他一刻也不敢忘记。

故事说道这里,杜甫俨然已走过了自己的大半人生,若不出意外,往后余生他都将如此安稳下去,但偏偏人生从不缺意外。

公元年冬,安禄山起兵谋反,唐帝国就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内外混乱不堪,长安城内生灵涂炭。为了避难,杜甫离京向北,就此开始了之后近15年的逃难生活。

那一年,杜甫离开了长安。走出城门前,这位在都城“漂”了11年的男人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这座繁华的城市。

从而立到不惑,它锁住了杜甫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却在最后只告诉他一句“造化弄人”,如此这般,他还要再念吗?

故事好像已经接近了尾声,可杜甫却说,尽管满城风雨,他仍愿一睹世事浮沉。

《杜甫索句图》(局部)

离开长安后,杜甫带着家人前往奉先县(如今的陕西蒲城县)。多年贫苦,一路战乱,妻子病倒,小儿饿死,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将家人安顿好之后,杜甫尚未休息,便又再度启程灵武(如今宁夏地区)奔赴唐肃宗。

临行前,杜甫的娘子拉着自家相公泣不成声。政局飘摇,宦海浮沉,对此杜甫虽心知肚明,但却仍决心不改。

男儿自强,为国效力,若此次分别注定永别,那千山我独行,你便不必再送了。

背上行囊,杜甫踏上了前往灵武的路。

这一路他看到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不聊生,见识过“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的满目萧条,经历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思乡之苦,忍受过“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的牢狱之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水迢迢,待杜甫见到唐肃宗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听了其这一路遭遇,唐肃宗深受感动,当即便给予了他“左拾遗”的官位。

进了朝廷,做了官员,杜甫如愿以偿,可他想要的却远不止如此。

作为一朝拾遗,杜甫时常谏议。官员腐败他要举报,百姓疾苦他要上报,领导徇私他要揭露,下属无能他要批评……手握一支笔,杜甫怼天怼地怼不公,如此为官仅仅半年,他便得罪了大半个朝廷。

后来,前宰相房琯意图谋反,唐肃宗问杜甫对此有何看法,因不知事情真相,他只好说:

“我只知道房琯这个人蠢,但对于他谋反这个事儿,我还真不知道咋说。”

如今这话听来无关痛痒,但在唐肃宗的心中,这便是大逆不道之言论。什么也别说了,皇帝第二天就下令:

杜甫,贬!

因为一句“不知道”,他被贬为华州(如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

再次出走金光门时,杜甫已经46岁了。没有了当年的满心愁苦,彼时他的心中只剩下了无奈与绝望。

曾几何时,他以为只要逃出了叛军的桎梏,未来便是大好河山,却不曾懂得人生的苦难重重,他一道也躲不过去。

公元年,安禄山毙,但“战乱后遗症”仍在影响着大唐王朝。

杜甫到达华州后仅月余,当地及关中地区遇百年旱灾。

《夏日叹》(选节)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天不下雨,地不收成,鸟飞不动,鱼游不了,酷热加战乱使该地生灵涂炭。身为一方父母官,杜甫痛心疾首,屡次因此上奏朝廷。

可此时吐蕃蛮夷正趁乱侵犯西部边境,前朝根本无心顾及旱灾一事。久久得不到回应,杜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病死、饿死。

《夏夜叹》(选节)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时逢乱世,杜甫一直在逃荒,但却越逃越荒,一直在避难,但却越避越难。曾经何时他以为自己尽心尽力,便可享盛世太平,如今想来,到底是自己痴心妄想。

这人间的苦难别离,怎是他一人能渡的呢?

算了,这人间本就是苦难不断的,这一次,他便也不强求了吧。

两年后,难为了自己大半生的杜甫终于选择了“放下”,他辞去了官职,带着妻儿回到了布衣生活。

那些年,杜甫一家去过秦州(如今甘肃天水),到过同谷(如今甘肃成县),最终于成都换来了片刻的安宁。

在蜀中生活的4年,他在老友的帮助下盖起了草屋,种下了花草,决心从此不问朝野,只看眼前。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看夜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颠沛流离过后,杜甫终于停下来,开始感受太阳的耀眼,水波的温柔。

杜甫似乎再次找回了少年时的热烈与快乐,只是岁月无声却有痕,它早就挡住了人们回去的路。

如今的杜甫草堂

那一年秋天,狂风怒号,草堂的屋顶经不住摧残,茅草乱飞。村里的年轻人好心,主动前来帮着杜甫修补屋顶,盯着茅屋,他的思绪却莫名飞到从前。

风雨过后,杜甫将自己关进了书房,晚饭时分妻子推门而入,在书桌之上看到了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那晚杜甫对妻子说道:

“长安现在还打仗吗?我那些喜好读书的朋友,是不是都已经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呢?我在这里尚且还能有一间草堂遮风挡雨,那他们呢?”

人到老年,杜甫终于看到了他儿时梦想的“星辰大海”,但纵使满目山河,他却依旧遗憾。

“若放不下,便回去吧,我陪你。”杜甫听见爱人这样说道。

蜀中的烛火没能拴住杜甫,他仍在思念长安的太平街道。

公元年,杜甫58岁,他终于再次登上了北上长安的旧船。

途经耒阳(如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部)时受风暴影响,杜甫与妻子被困于江上许久,幸得旧友聂县令相救才逃过一劫。

漂于水上,杜氏夫妻饿了五天才得上岸,聂县令拿来牛肉美酒招待,盼他们能多留几日叙旧,可杜甫却反复拒绝。为了表达谢意,临行前他特地写下一封书信: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选节)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我这一生漂泊,还好有你们这帮朋友不嫌弃我耿直执拗,对我百般照拂。若有时间我也想与你们把酒言欢,只是听闻长安并不太平,贤臣受困,奸臣未捕,即使我如今已经老了,但仍要去看看,日后若有机会我们再好好叙旧吧。”

一首离别诗,百字不舍情,没有人会想到,这便是杜甫留于这世间最后的痕迹。

仅仅几天之后,杜甫便长眠于前往长安的旧船之上。

阖上双眼之前,他抬头望了望北方的天空,那里有他心心念念的长安城,可是这一次,他却再也不能在那里为自己明一盏灯火。

自33岁决心入仕,到58岁长辞人间,杜甫穷尽半生望向长安,可长安却始终未曾回望与他。

大唐极乐,人们需要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荣耀,喜欢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岁月静好,而杜甫时不时冒出的沉郁低回,终究只能是胡言乱语。

盛世太平,长安说,他不需要这样的杜甫。

别于洞庭湖上,杜甫在去世后43年,坟冢才被远亲艰难迁回故乡。在收拾先祖遗物时,后辈在其作品中发现了那篇日后被千百年传承与吟诵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作写于安史之乱,杜甫虽腹背受敌,但却始终斗志满满,那时他说:

“有朝一日,我定要助君王比肩尧舜,保大唐千秋万代。”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嫌弃的杜甫的一生我好难,求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