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渭南青年网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
年,渭南市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大气环境、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被国务院通报表彰。
年,渭南市黄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推进快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年,首次全面完成省考指标,创生态环境历史最好成绩。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领挂帅、共担组长,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和秦岭、桥山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治工作专班,增设4名副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不断提升领导力。
颁布《渭南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渭南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为扬尘管控精细化和水源地监管全覆盖提供法治保障。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方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渭南市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损害赔偿和污染补偿体系。完善责任追究体系,修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深落细落实。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逐步转变为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大生态、大环保、大统筹格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日臻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空气质量改善显著。从年到年,优良天数增加69天,综合指数改善33.9%,PM2.5浓度下降42.1%,PM10浓度下降39.6%。年,空气质量首次全面完成省考指标。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年来,我市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年,渭河入黄潼关吊桥断面水质由年的劣Ⅴ类提升为Ⅱ类。年,我市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十四五”考核目标要求,优良比例达77.8%。年上半年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全国个城市考核中排名第四。4个市级水源地水质每年均达标。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截至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4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服务绿色发展更加高效
通过综合发挥环评与排污许可在源头预防和过程监管中的效力,切实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环评审批。在全省率先推出不纳入环评审批项目目录,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大幅提升环评审批效率,审批时间已经压缩到法定时限的一半,保障项目落地,助力稳经济守底线促发展。
二是发布“三线一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率先通过省级审核,对建设项目和规划开展比对应用,提出调整优化建议,有效降低项目投资、决策风险。
三是排污许可证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排污许可证核发会审会签制度,强化发证质量,共核发许可证家,备案登记家。全市排污许可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法治化、信息化的“一证式”管理初步形成。四是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十年来,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超额完成省上目标任务。
环境监管效能持续优化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73个,实现市、县、镇全覆盖;建成地表水自动监测站5个,布设常规地表水监测断面34个,秦岭出峪口水质监测点位25个,覆盖黄、渭、洛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建成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15个、“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点60个、农田灌溉水监测点6个。
二是“智慧环保”助力精准管控。走航车、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仪器成为新常态,高空视频瞭望、尾气遥感监测、企业用电监控等系统投入日常执法监管使用,建成市生态环境监管平台,环境监管实现“一图统揽”。
三是坚持严格执法与精准帮扶并重。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恶意违法企业精准打击、严惩重罚。确定首批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8类家,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对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首次轻微环境违法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的,不予处罚。
四是积极推进中省督察问题整改。坚持台账式管理、清单式督办、周调度推进、销号制落实,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当前,第二轮省上反馈的59个问题整改完成52个,第二轮中央反馈19个的问题1个完成。
五是生态环境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及时修订《渭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督促重点风险源企业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实现备案动态全覆盖。每年在全市举办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联动和实战能力。近年来,市域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现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治山”方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秦岭生态卫士政治责任,建立健全“1+8+4”规划体系。市县分别设立秦岭、桥山保护机构,编制印发桥山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秦岭桥山生态恢复治理约2.15万亩。
“治水”方面:十年来,先后实施“渭河变清三年行动”“渭河巩固提高三年行动”两轮专项行动,国考断面“一断一策”精准治理,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扩容工程。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设计处理能力达48万吨/日,基本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治土”方面:年以来,先后争取中省环保资金2亿余元,实施潼关历史遗留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16个,修复土地面积1万余亩。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截至年底,全市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个实现有效管控,基本实现治理管控全覆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市县联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市级创建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合阳县创建规划颁布实施,澄城、华阴等6县市已通过市级预审报省厅评审。环保绩效评级方面:通过专家帮扶、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动环保绩效评级,成功创建了西北首个环保A级绩效水泥企业。目前,共有A级企业3家、B级2家;2家B升A企业、1家C升A企业、2家升引领性企业已完成市级审核,报省生态环境厅复审。
美丽渭南建设稳步推进。年,把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制定印发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实施意见、三年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建立“周小结、月调度、季考核、年终比”工作督导推进机制。年78项重点任务达到年度任务进展要求,实施完成35个美丽渭南项目,在建42个,完成总投资44.1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年57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68个美丽渭南项目,完成22个、在建43个、办理前期手续3个。
生态环保好声音余音绕梁
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鸣锣开道、保驾护航。《渭南日报·生态文明周刊》创刊期,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依托“三秦环保世纪行”“环境热线”等载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传播生态环境好声音。强化“六五环境日”宣传品牌创建和“环保开放日”等活动开展,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广泛拓展生态环境保护阵线,助推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年度我市公众对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程度为89.16%。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望十年,渭南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守护秦东大地的绿水青山,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得到同步提升。
下一步,渭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生态环境品质更高”目标,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渭南生态画卷,为秦东百姓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态福祉。
渭南青年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