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党史故事渭南经开区老党员李水清的初心 [复制链接]

1#

李水清,居住在渭南市经开区阳曲街道太夫张村,年1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虽已90多岁高龄,除了微微驼背和银白发丝,他的身上依旧保留着*人的风度:精神矍铄,坐立稳如青松;思路清晰,说话声如洪钟。

李水清年参*,成为华东野战*的一名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年,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转业至西北第二建筑公司,参与了西安纺织城等国家“一五”大型工程建设;年退休后随妻子来到太夫张村定居,成为人们眼里积极服务乡邻的“热心肠”。

如今,李水清依旧坚持学习,村里发展建设的大小事情,他总是积极参与。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员,退休不褪色。”

“随时准备为*奉献一切”

年6月,江苏盐城。尚在盐城阜宁老家放牛的李水清按捺不住从*报国的热情,志愿加入华东野战*,成为十二纵34旅团3营的一名战士。

“队伍里我年龄最小,战友们都叫我‘小*’,大家都关心照顾我。”李水清说。从参*第一天起,入*打胜仗,解放全中国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尽管年龄小,但李水清始终不甘人后:执行命令从不打折扣,危险困难的任务抢着干,打仗时总是冲在队伍前面。

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夕,参*两年的李水清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皖北*区警卫通信连一名班长。年3月,正在安徽合肥执行特殊任务的他迎来了自己最光荣的时刻:“连指导员把我叫到一边,正式通知组织吸收我为共产*员,我一边欣喜一边下定决心,以后要更加认真学习、好好工作,随时准备为*奉献一切。”李水清回忆说。就这样,彼时的他将满腔热情化作了战斗的动力。

“随时准备为*奉献一切”也就成为李水清一辈子铭记的誓言。

入*不久,渡江战役打响,李水清随部队参战。抱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信念,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战斗异常惨烈,打仗的时候炮弹就在头顶呼啸而过,子弹像雨点般纷飞。“一个班12个战友,一发炮弹打过来,当场就牺牲了9个。”李水清说。

“打过那么多仗,怕不怕自己有一天也会牺牲在战场上?”曾经有很多人这样问李水清。“我是*员,如果*需要,就算牺牲了也值得。”

“*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任皖北*区90师团后勤处书记的李水清随部队一道转战在大别山和淮河两岸,继续肃清匪患,配合实施土地改革,为新建立的人民*权保驾护航。

这时,细心的李水清在师司令部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原来挂*用地图的地方,换上了一幅色彩鲜艳的《淮河流域地图》。

年5月,李水清所在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水利工程第一师,主要任务是参与治理淮河。

放下枪杆子,拿起锨把子,李水清想不通,多次想要转到战斗部队,去朝鲜上战场、立战功。

“人民解放*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人民利益面前,任何人都要服从,*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部队转制动员会上,首长的一席话打消了李水清的想法。参加治淮的3年里,李水清和战友们从头学习水利知识、建筑知识,靠着原始的工具和苦干硬干的精神,硬是让“水来成河,水去成滩”的淮河温顺了下来。

“*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成了李水清坚持的原则。

年,淮河治理任务接近尾声,*中央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李水清毫不犹豫地带头报名转业到西安,参与大西北建设。那个时候的西安,百废待兴。在他参加工作的地方,没有马路、没有电灯,连基本的水、粮都保障不了,物质条件非常落后,但这些都没有让他退却。

转业到西安后的李水清,在西北第二建筑公司干部处任职。近30年的时间里,身居领导位置的他,从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谋取过私利。“父亲当时是国企管人事的领导,母亲是纺织厂的工人,但我们5个兄妹一直在母亲老家渭南务农。”李水清的儿子李发平说。当时企业里有“顶班”的*策,父亲总是把名额优先给普通职工、困难职工。“他是公司领导,说一句话,打个招呼,什么事儿都办了,但他从来没这样做过。”李发平说。

李水清说:“我决不给组织提要求,也决不搞特殊。”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来自江苏盐城的他,在陕西一扎根就是一辈子。

“一辈子都要发光发热”

年12月,李水清退休后随妻子回到了太夫张村,成为村里少有的能写会算的文化人。

“在我印象里,水清前辈退休后就没闲过,村里的大小事儿都离不了他。”太夫张村*总支书记田瑞力说。

李水清写得一手好字,每到过年的时候,他都专门抽出时间给村民写春联,平时村民家里遇到困难,只要找到他,他从不拒绝。“以前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写标语口号、汇报材料这些工作都是李水清前辈帮着做。”田瑞力说。每逢上级要传达*策文件、搞群众教育,村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老前辈*龄长,经验丰富,讲起来通俗易懂,大家都喜欢听。”太夫张村*员张俊峰说。

在李水清家的卧室里,桌子上摆着各种学习材料和报纸杂志,笔记本上写满了心得体会。村*支部只要一开展学习教育和*建活动,李水清的笔记就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别看老前辈90多岁的人了,学习劲头比我们还大,理论水平也比我们高得多,还带着我们一起学。”张俊峰介绍,村*支部每周都有*员活动日,李水清几乎场场不落,关于村里的发展,他还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你都这么大年龄了,都退休了,操那么多心干什么?”李发平不止一次劝父亲。

“我是一名*员,一辈子都要发光发热。”李水清掷地有声地回答。

“一辈子都要发光发热”是李水清的追求。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李水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员初心的理解,为全村*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作为*员,一辈子都要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在李水清的笔记上,工工整整地写着这样几句话。

“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李水清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要求。

5个孩子都是农民,都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过上了好日子,从没有想过借着父亲的庇护向组织伸手、要公家好处,与邻里争利。一家四代人,一辈辈人都明事理、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几十年来,李水清一家曾多次被大伙儿推选为“尊老爱幼好家庭”和“五好家庭”。

从参*到转业再到退休,李水清始终以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像是一个灯塔,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发光发热——那是铮铮誓言鉴证的初心和使命。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宋光

扫码立即下载文化头条APP责编

赵悦冰审核

赵梓希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