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渭南吾悦对面这家东北铁锅鱼火了299 [复制链接]

1#

文/崔晓极

却说我们脚下渭南这片地方,先前是被称为”天府之国”一隅的。”天府之国”这个美称在先秦以前就开始指关中平原一带了。四川盆地被历代学者文人笔下叫做”天府之国”的时间,是比关中靠后了约八百年的事了。我们渭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老祖先们利用老天恩赐的优越自然条件,发挥聪明才智,披荆斩棘,勤劳拼搏,创造了辉煌的农耕业绩。无论古今,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便会有更高层次的即精神追求。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便理所当然地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农耕精神文明。而戏曲就是渭河平原上农耕精神文化生活的卓越代表。渭南农耕曾经发展领先,也借助关中这块地方独具的*治、社会、文化底蕴,戏曲艺术也就璀璨夺目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接见演员卫小莉,赵超峰,张左群演出

年6月《王鼎尸荐林则徐》受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并赴中南海为*和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演出

*美丽剧照、

(一)

渭南的戏曲可谓历史悠久,若要刨根问底,先以秦腔为例,便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秦声,经过漫长历史的衍化,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有记载明末清初秦腔戏曲已在渭南各县普遍演出,乾隆年间便演戏成风,”于广阔之地搭台演唱,日唱不足,及之彻夜,男女奔赴,数十百里之内,人人若狂。一会之费,动以千计,一年之中,常至数会”。也就是这个年代渭南各地戏曲班社林立,演出频繁,戏曲名伶辈出,戏文创作丰厚。那个时候,演出市场只讲班社,不论剧种的。各县都有出色的班社。如道光年间渭北各县东路秦腔著名的四大班和八小班,四大班为大荔的潘家班、梁家班,朝邑的齐家班,澄城的许家班。清同治年间渭南今临渭区金玉班、德胜班、柳家班等也出类拔萃。因为每个县每个年代各个剧种都有金牌银牌众多班社,此间难以一一列举。这些戏曲班社都有名伶脱颖而出。清乾隆年间,在古同州今大荔学艺多年的魏长生两次带秦腔进京演出,”名动京师”。渭南人申祥麟,幼时在渭南学习秦腔成为秦腔著名旦角。此人曾流转至武汉,投身汉阳妓院二三年,悉心模仿女性举止动作和生活状态,出而再登台演戏则誉满武汉三镇。后加入长安著名班社双才班,以其演艺的绝技,和长安江东班社大荔人樊小惠的绝唱、周至人姚锁儿的扮相”绝色”,称为”曲部三绝”。三人并立当红长安,名噪一时。清光绪年间蒲城人白长命习东府秦腔,工青衣花衫,曾进京演出先在皇宫和搭六王爷歌班,后进入京师源顺和班,因演技超群,光绪十三年他被列为京师23位名旦之中。又在光绪三十三年,京师公布优秀的29位名旦挂牌展演的剧目中亦有他的三个剧目。明清时期渭南戏曲艺术日渐发展,也有赖于一批满腹经纶有名望的文人加入。他们或是痴迷戏曲,或是仕途失意,或是不满朝*等,虽原因各异,他们却潜心创作了大量的戏曲剧本,推进了戏曲的发展和提高。明朝戏曲作家合阳王异,年轻时欲谋仕途,屡试不第,遂改名无功,开始戏曲创作,著有传奇七种,其中《弄珠楼》为代表作。李灌合阳人,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散文家和诗人,人称才子,居家30年致力于传奇戏曲创作,计有30余种,如《煤山泪》《黑山记》等。王异、李灌两人的戏曲作品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蒲城人崔向余创作了《碧玉钿传奇》。尤其是渭南人李十三的十大本,流行三秦,其中《春秋配》曾轰动京华,风靡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万福莲》被省上名编剧改编为《女巡按》,戏剧大师田汉又将其改编为《谢瑶环》,在全国演出。还有李十三的《火焰驹》被拍成秦腔艺术片,传播全国。这里要说的,李的第十四世孙李芳桂亦颇好戏曲,对十大本几经加工提高日具影响,但李十三与芳桂实非一人。这里仅举了几例,有文献记载渭南文人雅士有创作成就的多如群星灿烂,创作的戏曲剧本彪炳史册。

樊慧琴,吝新武,*美丽,《青荷吟》剧照

胡香串《探窑》剧照

宋彩萍剧照

宋彩萍《女巡案》剧照

(二)

渭南的戏曲为中国戏曲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渭南是中国戏曲艺术生息、繁荣的原生地。这里先前唱的秦腔叫东府秦腔、东路秦腔。因为其古老,有的干脆称为老秦腔。到了年,有个富平人王绍猷先生写了本《秦腔纪闻》,这本书是公认的戏剧志和戏剧史研究权威著作,在戏剧理论界影响深远。先生在著作里根据自己严密的考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把东路秦腔称为”同州梆子”剧种。它是在以古”同州”、朝邑,今大荔县为中心的关中东府十余县起源并开始流行的。这个研究成果、定位定名从此被官方和涉戏各方认可。

翻开史页,东路秦腔也就是同州梆子起身早,当他出生初长成,便从生身地出发一路前行,向四方传播。明万历年间,同州梆子曾被陕西盐商、木商带至扬州演出。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在大力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为*戏,遂传播到湖广、江浙和中原各地。清康熙四年出现了红极一方的同州邹邑班及白牡丹、*菊花等名伶并晋京献演。康熙、乾隆年间,川陕总督年羹尧、岳钟琪也曾以同州梆子为*戏,随*带至四川,后又带至西藏。清乾隆年间,秦腔演员魏长生晋京演出在秦腔戏曲活动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乾隆四十四年魏长生再次入京搭双庆班,因演出《滚楼》一剧,轰动京师,”观者日至千余”,”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这成为当时北京戏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原来京腔六大班,几乎控制着整个北京戏曲舞台。魏长生的演出,京城的舞台也变成”京秦二腔同时演出”。这一结果它标志着同州梆子戏时代的到来。后来魏长生南下到扬州、苏州和四川演出,南下后,怀揣绝技且誉满京师的他照样轰动了属于昆曲统治区的扬州和苏州,使”昆曲顿为减色”。现在经过专家考证证实的历史事实是,魏长生是一位典型的同州梆子演员。他上京下江南唱的都是同州梆子腔。魏长生曾在大荔学演同州梆子十七年之久,为他后来轰动京城剧坛奠定了基础。外地人只知”秦地”这个宽泛的大地域名称,不知有同州,所以称魏长生唱”秦腔”也许无可厚非,然而用现代人概念中的”秦腔”来代替历史上的”同州梆子”那就是一个大错误。正是由于有魏长生这样一批又一批著名的艺人,他们是同州梆子伟大的创造者,又是伟大的实践和继承发展者,从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间他们把同州梆子推向了鼎盛,使同州梆子成了戏曲界一极。同时在和昆曲为首的”花雅之争”中,同州梆子领头的地方戏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清末民初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同州梆子如同种子一样,同流播区域的民风民情结合,发生变异、分离,在当地开花结果而本地化,它们带着母体的基因生成了新的戏曲品种。只要细心看文献并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同州梆子”逾太行而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关后到河南为豫西梆子、南阳梆子、祥符调等”,加上山陕梆子本同源,从母体分离出蒲剧变异出了晋剧和山西北路梆子,又催生了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各种梆子剧种。正是同州梆子戏曲的出现,也正是一代代同州梆子艺术家才造就了那一段梆子戏的繁荣和今天梆子戏众多的梆子剧种。同州梆子是梆子戏系统里各剧种的共同祖先,它为繁荣中国戏曲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说秦腔是梆子戏的鼻祖,更精准地讲的确应是同州梆子,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应勘正的一段历史。同州梆子是中华戏曲宝库里的不可多得的珍宝,后来因为秦腔大幅度改革,同州梆子积极向关中中路秦腔靠拢而做出了新的贡献。也因为各种原因,它虽孕育了多个梆子剧种,作为一个古老剧种的本体自身却渐渐走向式微。

(三)

渭南这块戏曲沃土,滋养出的戏曲之花不是一花独秀,而是百花竞放。除了秦腔和同州梆子外,群芳里有”花之富贵者”,也有”花之隐逸者”。依据《渭南市志》它们相同的都是元明时期逐步兴起,清朝时全面形成并走向鼎盛。先说说陕西省乃至西北第二大剧种迷胡,它本发源于古华州一带,尤其是华阴华县为流行中心区。《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这样介绍:”‘眉户’,原名’迷胡’。因其曲调主要由小曲小调组成,俗称曲子或曲子戏。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时期更名为’眉户’…”。我们了解到这个更名是陕西本土一位戏剧家,未做任何调查研究考证的随意之举,却造成了戏曲界的长期误导和纷扰。有次去合阳见到一位老文化人,他的见解是,曲子戏缠绵悱恻,委婉动听,古朴深沉,能让听众入迷。迷人的戏即”迷戏”,因为”戏”字还有hu的读音。读音虽变,”戏”字的原意思仍然不变。”迷戏”就演变成了”迷胡”,还有”线戏”称”线胡”也是这样来的。为此我专门查了几种权威大字典,果然”戏”的读音有hu的读音。这也是一家之说,说法归说法,还得注重实际。铁的事实是,迷胡戏最早是从二华地区传入晋南、豫西、湖北的。特别是传入晋南之后便成了陕西境外的迷胡繁荣和传播基地。五十年代初,一些省级专业文艺团体相继聘请了华阴迷胡不少老艺人作唱腔教练,传授演唱演奏技艺和技巧,整理基本乐谱。这些老艺人”春蚕到死丝方尽”,曾为省戏曲研究院、省市歌舞剧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及文化单位培养和培训了数百名演职人员,这其中也有日后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戏曲音乐艺术家的佼佼者。华阴历来重视对迷胡戏曲音乐采集整理因此现遗存丰厚。华阴人吴思谦15岁学艺,能唱余本曲目,年陕西广播电台彔制了他的迷胡唱腔《东路迷胡唱腔及伴奏》,后由长安书店出版。渭南人王依群、姚伶和渭南艺术舘任应凯,还有省歌舞剧院张长兴等戏曲音乐艺术家致力于迷胡研究都出版过东府迷胡音乐的专著。华阴本土迷胡戏曲音乐艺术工作者*瑞龙先生根据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汇集整理创作了华阴迷胡音乐资料。还有现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郭新平从年开始,走访老艺人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迷胡音乐资料,写出了《东路迷胡音乐》并出版发行。有说迷胡音乐72大调36小调,而他的书中彔入迷胡曲牌15个、曲调80个。是到当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迷胡音乐资料。省志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挖掘整理,迷胡戏曲计有传统剧目余个,其中很多都是华阴首现的。在有关场合和电视节目中,华阴民间艺人常常唱出不为人知的唱段,给人带来惊喜。迷胡戏曲深深扎根于华阴广大群众之中,自清末民初以来,至今这里民间迷胡戏曲活动方兴未艾。人们还能记得,年秦晋两省在电视台举办”山陕眉户争霸赛”,华阴群众有数百人报名救场。省电视台对华阴人唱迷胡作了40场电视直播,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为华阴群众唱出的迷胡震惊、拍手叫好,为优秀的传统迷胡戏曲艺术激动不已,也从一个角度领略了迷胡原生地的风采!再说说碗碗腔,窃以为这可算上陕西的第三大剧种吧。碗碗腔最早源于古同州朝邑今大荔地区,并很快扩展到华州华阴渭南县一带的皮影戏剧种。它的唱腔可谓秦声戏曲音乐中的天籁之音。清丽典雅,细微幽长,婉转缠绵,柔腻悦耳。当今不少艺术大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都青睐碗碗腔。音乐大师赵季平曾在作品中多次使用碗碗腔音乐元素,并在央视推介其音乐魅力。还有电影大师张艺谋也同样喜欢使用此皮影戏曲艺术。渭南碗碗腔的剧目很多,曾统计有多个,且影响大。戏曲艺术大师李十三的十大本就是碗碗腔剧本,后被全国很多剧种采用。他的十四世孙李芳桂亦热爱戏曲艺术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碗碗腔剧作家。渭南碗碗奇人杜升初,艺名”一杆旗”,唱碗碗皮影50年之久,成了”唱曲”名家。因为戏曲会演震惊了西北文化部,便随即接读到该部,他口述碗碗剧目30多本。渭南还有个碗碗腔戏名人谢德龙,协助有关单位将流传在民间的碗碗腔皮影戏,加工整理,搬上大戏舞台。他整理改编了多本历史剧,创作了不少现代戏,并将其它剧种的名品《白毛女》《朝阳沟》等多本现代戏移植成碗碗腔演出。他写了《碗碗腔选集》《大闹天宫》碗碗腔剧本公开发行。生长形成于华阴泉店村的老腔影子,和碗碗腔是姊妹皮影戏,它属碗碗腔的前身,为了与碗碗腔相区别,便称”老腔”。它的唱腔激昂、慷慨、悲壮,演唱用檀木拍板敲击,它的托腔叫”曳坡”实为后台帮腔,演出气氛激越,情绪强烈。它初期在民间火过,也萧条冷落过。

闫瑞民和张卫国的演出

渭南还有两个独有且具特色的剧种。其一阿宫腔,它实为秦腔的一个流派,唱腔翻高遏低,专家称其为”北路秦腔”。清末民初流行于富平和以富平为中心的周边几个县,后一百多年来为富平独有。著名编剧曾长安先生把它比作玉兰花,在”秦地繁茂的地方戏曲中独树起这朵风姿清丽雅致的艺术奇葩”。先生评价阿宫腔”比其母体秦腔慷慨中显婉约,比碗碗、迷胡缠绵中见阳刚”。阿宫戏有剧本多,也曾表演人才济济。发源于合阳县并现为合阳独有的提线木偶,也称为线胡戏。它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制作工艺;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人称”手的艺术”;当然也有音乐和声腔艺术。年合阳新生剧团把木偶戏搬上大舞台变成大戏,从此”一朵花变成两朵花”,同时”线腔”一词就开始出现了。看提线木偶的灵动神奇绝技,听母胡胡奏出低沉浑厚的音符,尝线腔特有的”哎嗨央吭”的吟唱,真让人如坠仙境。然而和合阳人聊起线戏,更让人吃惊和赞赏的是剧种虽不大却先后集聚过众多的优秀人才,遗留丰厚。还要再先说合阳举人大才子李灌,晚年在合阳城南乳罗山金水溪中穿石凿谷,筑舍隐居,门书对联”清风焉能吹动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先生四门不出,潜心线戏创作,写了几十本剧目,并第一次对合阳线偶戏的唱腔、造型、脸谱、服饰、提线技巧作了许多改革。又有文人叫杜进虎的终生不仕,专学线戏。他对合阳线戏文学、唱腔作了改进,并和他人对线戏进行了第二次改革。经他修改的剧本近百个,坐鼓板怀说戏诗意盎然,儒雅恬静。线腔的全能把式王武汉,艺名”六八儿”。十岁学戏,嗓音洪亮,吐字玲珑,他被誉为”神童”,创作了数百个线腔小戏也称稍戏,还有多部本戏,是线戏史上重量级人物。*生坤又是一个投身线戏的文化人他创作改编的有40多本剧本,移植的有十多本。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挖掘传统剧目,他献出了多个手抄剧本。还有王孝前、李银选、王华南等一些才华横溢的线腔艺人为线腔都留下宝贵遗产。我虽是澄城人从小就是线腔戏迷,只要母胡胡响,就*不守舍。

严瑞民演出母老虎上轿

余巧云和弟子张爱莲,再传弟子*

(四)

渭南戏曲是渭南人生存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表达。渭南人不单成就和孕育了戏曲的形成,也把戏曲当成了代代传承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业,戏曲便成了这方水土的人文情怀。《陕西省志》记载,陕西易俗社”民国元年(年)7月1日在西安成立。创办人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王绍猷等”。这四个人都是有名望和成就的文化人,都是东府人氏。李桐轩为蒲城人,孙仁玉临潼人,高培支和王绍猷都是富平人。他们都是同盟会会员,进步知识分子,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怀揣救国救民之心。李、孙两人为同事,在一起常切磋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之方法,尔后提出了组织新戏曲社团、编演新戏曲、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设想,遂制定章程,率先倡导,高、王参与其中。后经省上多位名人志士社会贤达署名共同发起,创办了陕西易俗伶学社,后改名陕西易俗社,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易俗社。易俗社一经成立,便擎起了改良戏曲之大旗,废除旧戏班,建立新型文化艺术团体,建立学社体制、培养新的演员、编演新剧目,改造社会风气。其主张和实践影响了全国戏曲乃至艺术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李、孙、高、王四先生还积极参加戏曲艺术实践,皆为易俗社做出重大建树。李桐轩先生在创建时期,先后担任过社长、评议编辑等职,写过大小剧40多个,并写有对过去几百个剧目的评价著作《甄别旧戏草》;孙仁玉先生先后编写大小剧本个,数目之多,剧作界无人可比,在世界剧作家中亦不多见。其作品《小姑贤》《看女》《三回头》《柜中缘》《白先生看病》非常精彩;高培支曾担任易俗社三届社长,他一生写了54个剧本,他编写的大本戏,在易俗社的编剧史上,首推始元。《夺锦楼》等剧目至今还在舞台。王绍猷长期担任易俗社剧务主任创作和改编剧目40余种,可敬的是长期研究”剧学”,是戏曲史专家,是戏曲理论界公认的秦腔研究第一人。单说易俗社的艺术成就《中国戏剧史》这样评价”秦腔的模范科班,其角色之整齐、脚本之精美、戏装之华丽,自应执秦腔之牛耳”。易俗社是全国戏曲的金牌名社、也是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大剧院并称的”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名剧社”。易俗社真是极其珍贵灿烂的文化遗产。然而不管其多么伟大,最初还是东府渭南人闹腾起来的呀!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联系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了,它是陕西戏曲界最高的艺术殿堂,它的源头来自抗战时期延安陕甘宁民众剧团。渭南一批有才艺的青年当年北上延安革命根据地,加入到民众剧团,他们以文艺作刀枪,勤学苦干,淬练石励,由民众剧团的艺术领*人物,便成长为陕西戏曲研究院的艺术艺术家和领导骨干。省戏曲研究院成立时第一届领导班子马健翎领两个副院长姜炳泰和*俊耀,姜是老渭南县人,*俊耀是澄城人。姜和*都是延安出来的艺术家。姜炳泰既编写剧本,改编和创作了《法门寺》《屈原》等剧本,又写了很多的戏曲理论文章,他是一个戏曲理论家。*俊耀在延安就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艺术家。到研究院后创作成果亦颇丰。他的作品《粮食》《女巡案》《曲江歌女》等剧影响甚大,特别是《梁秋燕》誉满三秦,演遍全国。这里还要啰嗦几句,《梁》剧是*先生在渭南下基层工作一个别样成果,成为剧本《婚姻自主》先由渭南团演出,后由省研究院打造提高,遂成为经典。此剧满满的都蕴含渭南华州一带民俗风情,唱词台词充满了澄城方言土语。紧随姜炳泰和*俊耀之后不久,还有一个副院长王依群和另一音乐工作者姚伶都是合阳人,都是从延安到研究院的,都是戏曲音乐艺术家,研究院原来所有剧目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成果。记入史册为研究院做出特殊贡献的还有澄城人袁多寿、老渭南县人向景安、韩城人毋致等,不再列举。陕西戏曲研究院它在艺术界的位置是崇高的,它设立的演出机构也有导向性。戏曲研究院除设立秦腔演出团外,特别设立了原生于渭南的眉户和碗碗腔剧种的演出团,还曾设过源于大荔的同州梆子剧团,除这几个渭南剧种外再无设立。刚刚建国之初,渭南曾应招派出不少民间老艺术家,进入戏曲研究院、省市歌舞剧院作特有剧种的唱腔和音乐教练。到研究院主要教授东路迷胡和碗碗腔,去省戏校有一班老艺术家全方位教授同州梆子剧种所有艺术遗产。同州梆子老艺术家还随同青年学生演员去北京同台演出,老艺人合阳人王赖赖的《滚鼓刘封》一出戏演出引起轰动,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表演,称其为”活张飞”。渭南的老艺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甘甜的乳汁哺育滋养了众多的年轻演员和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余巧云和武清国演出《斩秦英》

陕西易俗社开创的戏曲改良运动,引起全国重视。渭南秦腔革新风潮很快兴起,一些改良的专业演出班社应运而生。如华阴的”强聒学社”,大力的”牖民学社”,朝邑的”觉民社”蒲城的”培风学社””正化社”等。这些剧社创作演出了很多提倡科学民主、针砭时弊和宣扬爱国精神的新剧目。渭南戏曲又是渭南人革命斗争的武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渭南县赤水一带共产*地下工作者姚明辉、杨纯学等组织了哈哈剧团和文艺宣传队,演出了抗粮、抗捐、抗税等内容的剧目。抗战期间,合阳有秦腔怒吼社演出了《出征》《从*行》《抗战五部曲》等较多的抗战剧目。这个时期,华县、合阳、蒲城、富平、韩城等地组织了抗日宣传队,演出了一些新编抗日题材的新剧目,如《抗日斧》《平原之战》《长江会战》等宣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剧社除在当地演出外,一些剧社还上了战场。蒲城培风社被中国人民解放*一野三*文艺工作团改编,一部分变成陕西省*区五一剧团;合阳怒吼社随中国人民解放*北上了。

左福成的演出

(五)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渭南戏曲春色满园,莺歌燕舞。辖区内各个县都成立了公有专业剧团,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上千个,每个剧团保有轮换演出剧目都在好几十本。演员是一个光彩职业,优秀人才济济,全区有一支宏大的演员队伍,只说年的统计数字演职人员也有1多人。渭南专区公署曾经还探索统一管理的体制,旨在强化管理,增进交流,提高艺术质量,成立了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对分散于各县的剧团整合改编,成立了六个秦腔团,渭南秦腔一团驻渭南,秦腔二团驻临潼,秦腔三团驻蒲城,秦腔四团设耀县,秦腔五团设澄城,秦腔六团驻韩城。另外设渭南迷胡团驻华阴,阿宫团驻富平,线腔团队驻合阳,碗碗腔团驻大荔,豫剧团驻铜川,话剧队戏管会直管。后来,还成立过”渭南同州梆子剧团”。渭南演出阵容强大,剧目艺术水平精湛,演艺人才荟萃,从来都是陕西各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