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秦百科大秦国都最终的归宿咸阳 [复制链接]

1#

本文共计字

预计需要阅读时间7分钟

在讲秦都栎阳那期里我们说到,栎阳是商鞅变法、秦国改革之地,在公元前年,商鞅的第二次变法中,决定由栎阳迁都至咸阳。那又是什么因素最终促使了秦国选择了咸阳作为大一统的都城呢?这期就将为大家揭秘。

//////////

01

秦都咸阳的布局规模咸阳从秦孝公十二年的迁都开始,到后来的“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咸阳的规模一直处在发展之中。关于秦都咸阳的规模,传统的观点认为位于当时的渭河以北,《三辅*图》中有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事实上,在惠文王以后,秦都咸阳就已不再局限于渭河以北地区,开始向渭河以南发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兴乐宫、甘泉宫、信宫、诸庙、章台、上林苑等建筑。因此,确切地说,秦都咸阳北至泾水,南到终南山,大体可分为渭北和渭南宫室两大部分。刘庆柱先生根据调查钻探和发掘资料,结合文献记载,首先界定出秦咸阳城的大致范围:秦咸阳城的范围东自柏家嘴村,西至长陵车站附近,北起成国渠故道,南至汉长安城遗址。推断秦咸阳城东西约米,南北约米。王学理先生在《咸阳帝都记》中指出,咸阳作为秦帝国的首都,范围确实很大。其市中心至少包括了今西安市北部、西部和咸阳市东窑店乡之间渭河两岸的广阔地域。南北长19公里,东西斜跨约63公里,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也指出,“咸阳最初是在渭河北岸兴建的但后来却越过渭河,向南岸有所扩展,实际上整个城市是横跨渭水两岸的”。渭北咸阳城的南部由于渭水北移冲毁了一部分。关于渭水北移的原因,一是地球自转引力的作用,二是渭水以南,山高坡陡,水流湍急。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渭水一直处于北移的状态,对于渭水北移冲毁咸阳城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冲毁较多,几乎找不到秦都咸阳的踪迹。有的学者则主张虽冲毁了一部分,但秦都咸阳的主体仍在,目前咸阳原上的建筑遗址即是咸阳城的中枢所在。究竟渭河北移了多少呢?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渭桥“在长安北三里”,此渭桥即秦时的横桥,为秦昭王所建,秦始皇曾修缮和扩建,一直沿用至汉。据《三辅旧事》记载:“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刘庆柱先生认为“渭河南岸的秦宫建筑是秦咸阳城的外延,以后构成秦都咸阳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工作者在咸阳市窑店镇南的东龙村以东米处的渭河北岸上发现一条南北道路,该路是秦都咸阳遗址发现的道路中最宽者,往渭河南延伸恰与汉长安城的横门相对,北为牛羊村东西的二道原和半原地,西起胡家沟,东至山家沟为秦都咸阳的宫殿区。沿横门往北,也发现了一条道路,向北延伸米后再无延伸,表明西汉时长安与渭水才相隔不足3里。而今天长安城到渭河北岸的距离约13里,说明渭河北移约10里。由此可见,冲掉的多为手工业坊遗址及商业区之类,当时的人绝不会把宫殿等建在离渭水较近的地区,因为他们长期与渭水打交道,对渭水的习性是了解的。据史书载,当时记载咸阳“因北陵营殿”,就是说宫殿是建在咸阳二道原上,目前考古显示,咸阳主体宫殿确实就位于咸阳二道原上。对秦都咸阳的钻探试掘工作已进行了30多年,在遗址范围内共发现各类遗迹余处,其中6处已经过试掘和重点发掘,揭露面积00平方米,清理战国秦墓数百座,出土和采集文物余件。

02

秦都咸阳的城市设计理念

秦都咸阳横跨战国晚期和秦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咸阳的规划理念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咸阳都城起初是想以咸阳宫为中心建造,向渭水以南发展以后,秦始皇则意图以阿房宫为中心。咸阳成为战国时期唯一一个发散式营造的都城,这在当时的各国的都城营造上是从没有的,与东方六国的都城形成了鲜明对比。

咸阳城规划设计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创新”、“尊严”和“博大”三个特征之上。就“创新”而言,秦咸阳的营造没有遵照《周礼·考工记》都城建筑规制的规定,它既不同于周王城,也跟东方诸侯国的都城有所不同。而“尊严”则体现在城市的规划气质上,咸阳的发展象征皇权统治和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胜利,作为专制皇帝的合理依据,把中央集权专制融合进去,成为咸阳的一大特点;这也说明了法家思想在秦都城的设计上影响巨大,表现得非常充分。所谓“博大”,是一个都城要有广阔而坚实的基础,博大的胸怀和气质,足以表达空前大一统的声势。“创新”、“尊严”、“博大”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就秦都咸阳规划的整体而言,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03

秦人最终迁都咸阳的原因

秦之所以把都成从栎阳迁到咸阳,是因为咸阳作为国都的条件相较栎阳要优越得多。

其一,从战略上来讲,栎阳已完成了作为都城的任务。秦迁都栎阳以后,随着孝公的改革,秦国在和魏国的战争中逐渐占上风,收复了河西失地,而后魏国由对秦国由的攻势逐渐转变为守势,遂把国都从安邑往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与中原各国进行争夺战争去了。魏国在洛河上修建了一条长城,以防御秦的进攻,秦国为了进一步扩大对河西地区的控制,东出争霸天下,进而完成统一大业,营造并迁都咸阳才是最好的战略选择。其二,咸阳作为国都较栎阳交通更为便利。交通是否便利是人们选定都城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咸阳附近的交通道路密集,可谓交通枢纽之地,来往于关中的人们都需经过此地,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渡口,著名的“咸阳古渡”正反映了这一情况。当时关中通往外地的主要道路有函谷道、武关道、渭北道等。函谷路也称潼关道,从咸阳东出,沿渭水、*河南侧通往*河下游及江、淮地区的道路,周秦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它是横穿中国腹地连接长安—洛阳的轴心干道。渭河在咸阳附近呈西南向东北的转折,其东西谷道由*河南岸延伸而来,其西渭河南岸已迫近秦岭山麓,地势起伏,有利商旅,渭河北岸则较为平坦,由此渡渭最为便捷。秦孝公放弃栎阳迁都咸阳,首先是为了控制这一渡口,东出函谷关以迎魏国,南渡渭河即可控制武关道,东南进取楚国。咸阳正处于这个交叉路口上,秦把都城迁至咸阳是通过函谷道对付东方各国和通过武关道对付楚国的必然趋势。其次是咸阳靠近渭河,通过渭河可进行漕运,用渭河进行运输在秦穆公时已付诸实施,著名的“泛舟之役”就是秦国利用渭河进行漕运的范例。其三,地形优越,易守难攻。咸阳南临渭水,东依泾水,逶迤起伏的秦岭、嵯峨、力峻诸山遥遥相望,南北怀抱,进可攻、退可守,是建都的理想场所。其四,在经济上的环境也优于栎阳。咸阳一带土地肥沃,是周代丰镐的近畿地区,开发较早,比栎阳一带的盐碱地更利于发展农业。

总而言之,秦迁都咸阳既有地理环境方面的优势,又是秦国战略发展上的需要。正如《咸阳县志》所云,咸阳“南临渭水,北倚九峻,左挟崤函,右控巴蜀”。

欢迎大家把文章转发到朋友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