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渭南日报middot话说渭南丨重阳枣 [复制链接]

1#
更多精彩,
  重阳节讲究吃重阳糕。糕的制作并无定数,南北不同,城乡也不同,通常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等。史页中有明朝皇帝君臣举朝共吃花糕的记载,说明吃糕的习俗由来已久。合阳人过重阳也吃糕,吃的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枣糕。

枣糕是以面粉和鲜枣为主料,核桃等果蔬为辅料的特色时令食品,是合阳面花中的精品。特点有四,一是甜如蜜,口感好;二是工艺精,形态美;三是内涵广,寓意高;四是田野文化气息浓,城乡喜爱。所谓“时令”,是指受时间和季节限制特别强。它不同月饼粽子,过了大枣成熟期就不会再有,用干枣蒸出的糕味道差得太远。


  做枣糕有四道工序,首先是发面,是保证口感好的基础。与蒸馒头一样,先选精粉经两次发酵,两次揉搓,使面光滑度大增才算到位。面发不好,揉不匀,糕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农村妇女都要在前一天傍晚发面,几乎彻夜不眠。渭北秋季夜晚天凉,必要时还得加点火。同时,还得早早准备许多又红又鲜的大枣以及核桃芝麻等。其次是做糕,工艺、形态、内涵、寓意全在其中。根据糕的大小,先将面擀成一公分厚的薄饼,把红枣核桃逐个分别嵌于两公分的面片中间,然后镶于两个饼子之间,就这样层层向上垒。小一点的全部用红枣,大的是两层红枣一层核桃,高贵一点的,还配有板栗柑橘以及鸡蛋等。无论是饼子的边沿,还是裹枣裹核桃朝外的棱角,都得进行纹饰,有波浪式,有花纹状。农村妇女大多都能蒸几个,但要拿到人面子上的糕,必须请高手,这些能人得提前六七天预约。往往一个有模有样的糕,三四个人得大半天,技术含量相当高,加上几十个小的,几乎是一整天的事。糕的样式有和谐恩爱的龙凤糕,有吉祥富贵的莲花糕,希冀生子的石榴糕,嬉笑调皮的娃娃糕,威武雄壮的狮子糕,农耕兴盛的碾陀糕等,品系相当多,想象力极为丰富。并配之形形色色的面花,装扮娇艳的相公小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陪衬上寓意富贵高升的图案,像凤打牡丹、二龙戏珠、鱼儿泛莲、十二生肖大聚会等很通常。糕的大小不等,最大的有四五层,高达一尺多,直径五十多公分,光枣得近二百颗,核桃四五十个,“独个儿一篦子”,足见其大。再是蒸糕。枣和核桃滋补的功能经过高温蒸煮以后效果会更佳,尤其是鲜枣,大火八十多分钟文蒸,营养汁液慢慢地渗入面饼中,不但枣儿甜度提升许多,饼也会有另一番风味,民间称它是个“蜜罐罐”恰如其分。最后是装饰。将捏好蒸熟的花卉珍鸟、吉祥图案用各色颜料涂染,用竹棒插于糕的不同位置,使之立体感,观赏感更强。在颜色装饰上,金水沟两岸做法不同。沟西人是生面染色,做的花细密光亮;沟东人蒸熟涂染,着色随意,庄重艳丽。

蒸糕几乎是家家户户的事,多少不等。一般亲戚多的人家和有刚嫁出去的姑娘,相对重视,也相对多一点。因为合阳有给嫡系姻亲送糕的习俗,从姑娘嫁出去的第一个重阳节起,这一送就是几十年,直到姑娘终老,必要时子承父制,给姑姑送糕成为姻亲间建立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礼节。同时,也讲究“送半村”。即把亲戚送的大糕切成若干个小块,让左邻右舍品尝。县北的礼仪是“小看大”,要到年长的亲戚家送糕,互动的场景更热闹。朋友家有小孩,通常也送些小巧玲珑的动物糕。亲情、乡情、友情融于一体,情深意也浓。


  合阳盛产小麦和红枣。借重阳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闻名久远的田野文化发扬光大,经济且实惠。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庄稼人缺粮不缺枣,据说许多户用粗面或杂粮同样蒸糕,有人给它起名“枣窝窝”,时兴了好多年。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和文化素养不但给后辈留下了精神财富,而且使人们品尝到了不可多得的美食。尽管它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作为合阳特色时令食品,应当列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九月里来九重阳,谷子糜子都登场;收罢豆子种麦子,家家户户特别忙。”这是一首民谣,说明这个时候最忙。据说,很久以前,讲究礼仪的合阳人忙完八月十五就得忙重阳,加上秋收秋播,几乎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那些妇女,累得够呛。不知从哪一年起,人们从思维到做法开始慢慢改变。后来,干脆把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月饼枣糕一道吃,远亲近亲一次送。打那以后,除百良同家庄一带还过重阳外,其他地方把送糕吃糕这个习俗放在中秋。现在,有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老年节这个成因,蒸糕的时间拉长了,中秋蒸,重阳也蒸。儿女们回家看老人,要带的农产品少不了枣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远在异乡的创业者打来“妈,蒸糕没有?”回答很干脆:“咋能不蒸呢,该送的都送了。”留守的主妇给丈夫发了条短信:“给咱农民工争气。村上的果库里我存了大半袋鲜枣,春节回来给你蒸枣糕。”时代变了,枣糕的情结没变。凝亲情,含乡情,传友情,甜味无穷。

END

来源/渭南日报

编辑/*玮

审核/崔晓怡

往期精彩回顾

渭南日报·话说渭南丨远逝的粮仓渭南日报·话说渭南丨明代潼关塬争水真相渭南日报·话说渭南丨澂邑漕仓

特别声明

1、给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